首页> 中文学位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6h】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论

一、开放性与理论(体系)开放性的内涵及方法论探析

(一)开放性的耗散结构论解释

(二)理论的开放性分析

(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分析

(四)理论(体系)开放性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依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本身体现出鲜明的开放性

(一)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

(二)列宁主义的开放性

(三)毛泽东思想的开放性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1、邓小平理论的开放性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开放性

3、科学发展观的开放性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内在逻辑

三、实践探索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一)新时期改革实践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二)全球化、多元化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三)主体认同和价值引领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路径指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内含有向建设性批评开放的维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理应体现着向未来开放的特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必然表现为社会的民主性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规定着社会工程的渐进性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内在要求着理论话语的转换与创新

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需要把握的几个关系

(一)开放性与建设性的关系

(二)开放性与主体性的关系

(三)开放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四)开放性与风险性的关系

(五)开放创新性与现实一致性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展开▼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也是推进理论创新和深化改革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开放性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品质特征,也是其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全球化时代和多元化社会背景下,新一轮的改革实践和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提供了开放性平台,也为其“软实力”建设提出了迫切性要求。
   第一部分“开放性与理论(体系)开放性的内涵及方法论探析”,侧重于对开放性、理论开放性、理论体系开放性等相关概念进行内涵剖析和方法论论证。开放性是任何一个系统的本质属性,是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耗散结构论揭示了系统的开放性的生成机制和内在根据。作为系统化的理性认识的理论同样具有开放性特征,理论的开放性表现为其从现实之中不断地吸纳丰富自己,同时又不断地以理论指导现实的方式与外部环境发生作用。理论体系作为一系列相关理论的集合,则需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开放性平台给予其理论体系发展的活力支撑。理论及理论体系开放性的方法论依据集中体现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相对性与绝对性辩证关系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本身体现出鲜明的开放性”分别分析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开放性品格,并尝试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内在逻辑--总体布局、发展理论、价值理念、基本问题、“三位一体”的与时俱进。
   第三部分“实践探索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着重强调:新时期改革实践是开放性的现实要求,全球化多元化是开放性的时代背景,主体认同是开放性的群众基础,价值引领是开放性的目标指向。
   第四部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路径指向”从操作层面选定了向建设性批评开放、向未来发展开放、向社会民主开放的多维向度。这种具体的开放性指向表明文本导向型的社会改造必须渐趋让位于实践推进型的社会变迁,必然体现为一个开放社会与社会工程的渐进性,必定要求着理论话语的转换与创新。
   第五部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需要把握的几个关系”分别探讨开放性与建设性、开放性与主体性、开放性与稳定性、开放性与风险性、开放创新性与现实一致性等五对关系,并提出以下认识:坚持开放性,规避风险性,必须既要包容和引领非主流社会思潮,又要回应和抵制反主流社会思潮,更要在理论体系与体制优化、制度安排、法律制定、政策实效和干部示范等方面保持相对一致性;开放性是为建设性服务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说服力与统摄力,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与意识形态的“辩护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发挥理论对理性揭示社会矛盾的解蔽功能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维护功能:开放性要坚持人民主体性的认同与选择,并在人民主体性的实践与思辨中,明晰理论正误,推进理论创新:开放性也必须以维护理论体系的稳定性为前提,坚持和维护其理论体系的“硬核”,通过不断调整和修复“保护带”的方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永葆生机与活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