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6h】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课程资源概述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重建

(二)课程资源与相关概念

(三)课程资源的分类研究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对策

三、课程资源开发的一般模式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一般模式概述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三)课程资源开发的路线

(四)课程资源开发的层面及原则

(五)课程资源开发的保障机制

四、课程资源开发的评价

(一)课程资源开发评价的一般原理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评价

(三)课程资源开发评价的模式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课程资源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着力强调的新理念之一,并且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可以说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课程资源开发问题解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普及。 教育理论界对课程资源的研究早已有之,但是各学者对课程资源概念的界定都有不足,因此本研究通过一定的分析重构课程资源的概念后认为:课程资源是指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在开发与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可资利用的资源系统,它是课程开发与实施所必备的支持和保障系统。本研究同时也界定了课程资源与其相关概念即学习资源、教学资源之间是一种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交叉的关系,同时它们又都属于教育资源的范围。对课程资源的分类问题也结合已有的分类标准与当前研究的需要将课程资源进行了分类:第一,根据课程资源开发的层级不同分为国家、地方、校本、生本课程资源;第二,依据课程资源的表现形态不同分为物力与人力课程资源。 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学校进行的有关课程资源开发问题的社会调查研究中发现,在我国的课程资源实际开发中存在着学校课程资源不足,缺乏有效的开发措施;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困难,缺乏内部与外部的支持;学生对课程资源的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缺乏对学生自主性的关注等问题。要想全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建构一个合理的课程资源开发模式,以这个模式统整课程资源开发的各个环节,保证开发的顺利进行。本研究认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一般模式应主要包括开发过程、开发主体、开发层面与开发保障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开发过程是教育资源由不同的开发者逐级开发为国家、地方、校本、生本课程资源,每一级课程资源的开发都有两条开发路线即:课程人力资源型与课程物力资源型开发路线。开发主体包括有国家、地方、学校、教师与学生这五个主要主体以及专家、家庭、社会等其他的开发主体,各主要主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开发主体系统。我们将开发层面分为宏观和微观开发层面,并依据不同开发层面的开发实际,为不同的层面制定了不同的开发原则。宏观层面的开发原则包括:适应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代表先进文化发展以及高效能性原则;微观层面的开发原则包括:以学生为本、教师自主开发、因地制宜、开放与共享的原则,以此保证各个层级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开发保障包括有国家政策支持、教育理论导向与评价反馈三个环节,其中对课程资源开发进行的评价是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理论探索的重要环节。课程资源开发的评价属于课程评价的范畴,因而要遵循课程评价的一般框架,对其进行的评价应体现学生、教师和国家的需要,并遵循形成性、多元性、质性评价为主以及过程监控和即时反馈的评价原则,应包含对开发进程、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元评价的评价内容,并可参照CIPP等评价模式进行课程资源开发评价的设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