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
【6h】

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

代理获取

摘要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上个世纪,不识字的人被称为文盲,而在信息时代不懂得如何获取信息、应对信息的人成为了新意义下的文盲。如今,各国学者及政府对于媒体的影响力及其教育作用基本达成共识,并积极采取对策,希望提高国民的媒体素养。我国的大学生恰好是与信息飞速发展同步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于信息、以及承载、传播信息的载体--媒体十分熟悉,同时他们也是层次较高,思维、知识结构、价值体系相对比较成熟的一个群体,他们具有比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而且大学学习的自由度也相对较高,在主观和客观条件方面都比较适合开展媒体素养教育。
   经济学中将市场看作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而媒体在信息时代,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对他们的思维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产生着显性或者隐性的作用。在信息时代,大学生必须学会如何选择、分析、参与、利用媒体。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包括问题的缘起、研究综述、研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方法和概念界定五个方面,其中媒体素养和媒体素养教育概念的界定是论文的基础。在介绍国内媒体素养教育研究现状中,笔者简单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体素养教育之间的关系。
   论文的第二部分是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开展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从客观上讲,我国媒体环境的变化和特点为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实施提出了客观要求,而大学生的媒体素养现状则进一步为媒体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事实依据。笔者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大学生的媒体接触情况、媒体认知情况、媒体辨识能力、参与、利用媒体能力等方面的数据,并扼要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第三部分是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内涵,笔者独创性地将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媒体认知教育、媒体分析、辨识能力培养、良好的媒体参与、使用习惯的养成。同时,笔者认为批判性思考是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核心,并就这一观点作了简要论述。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之一。
   文章的最后部分阐述了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学校,主要从课程体系的建立、校园媒体和校园活动的辅助作用、师资力量的培训三个角度展开。课程体系的建立包括分析开放课程的条件、安排多样化的课程形式和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三部分。校园媒体和校园活动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从媒体认知、媒体辨识、媒体参与、使用三个层次来落实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师资力量的培训包括培训机制的建立、培训内容的设计。
   本论文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传播学相结合的角度对于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实践提出理论和操作上的分析和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