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洋传教士资料所见近代上海方言的语音演变
【6h】

西洋传教士资料所见近代上海方言的语音演变

代理获取

摘要

本研究目的主要意义为通过传教士资料考察从19世纪中期(1843年上海开埠后)到20世纪上半时期(1847-1941)中的上海方言中发生的语音演变。本文借用了几个历史语言学概念,将阐述当时上海方言的语音特征的历史阶段之间的变化过程。
   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范围。而且整理了之前研究的成果。本文参考的资料共有14本。其中英国传教士资料3本、美国传教士资料10本、法国传教士资料1本。其中(Benjamin Jenkins,1850)和(James Summers,1853)的罗马字《约翰福音》,对于这些的研究目前为止还没有。
   第二章,按声韵母,整理出本文使用的整个传教士资料的标记法。而按标记法分为上海方言的发展时期。另外,按照他们的国籍、职业、教育程度判断本文使用资料的可靠性。但,本文判断关于Macgowan(1862)需要更深度的考察。
   第三章,按著者的国籍、教育程度、有关汉语著作等内容详细整理,而描写本文使用资料的用途和内容。
   第四章,构拟各书的语音系统。
   第五章,使用典型的变化例子,在音节结构方面查看近代上海方言的语音演变。在对于变化的解释方面,尽力达到解释充分性(explanatory adequacy)。
   另外,整理了从每个文档中出现的共同词汇,观察了当时上海方言的语音演变的面貌。
   通过这些过程,本文阐明的近代上海方言语音演变的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根据本文中使用的资料所述,近代上海方言的发展时期重新分为如下:
   第1期,从开埠到1900年前第2期,1900年后到1940年前第3期,1940年后第二,本文确认近代上海方言里鼻音先经历了腭化现象,然后舌根音,舌尖音顺发生腭化。
   第三,本文观察了上海话中浊音的气流弱化现象最晚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其中喉擦音()弱化最明显。但是因为母语的干扰,著者无法在其母语中找到一个完全相同的音来对应,于是基于其和真浊音音高都较低的特点,将其描写成浊音。并材料绝大多数直到20世纪40年代还记录为浊音,说明当时除()意外的浊音还保持着相当的送气性。
   第四,本文看为内爆音近代时期,一直零星地存在于上海方言当中,并且出现频率不断降低。而推定内爆音成系统的在上海话中存在,则至少是在19世纪以前。
   第五,当时上海方言的前后鼻音是互补分布的变体关系。
   第六,本文认为在1850年代实际上仍然有-k、-?两个入声韵尾,但是发现以后-k韵尾合并的现象。
   另外,本文要阐明上海方言的混合性。但是本文整理的基本词汇里没发现大的变化。这以后需要更考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