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楚国疆域变迁之研究——以地缘政治为研究视角
【6h】

楚国疆域变迁之研究——以地缘政治为研究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相关概念的阐明

二、论文的相关资料及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文章的结构

第一章 楚人的形成及其地域

第一节 芈姓季连部族的活动与地域

一、“陆终六子”、“祝融八姓”与季连

二、季连部族的活动地域

三、季连部族活动的考古学考察

第二节 穴熊(鬻熊)、熊丽的活动及其地域

一、穴熊即鬻熊

二、熊丽的事迹

第三节 楚人形成与荆、楚关系的相关问题

一、楚人形成的相关问题

二、荆、楚关系的相关问题

第二章 西周时期楚国的地域范围及其地理扩张

第一节 西周初年楚国的建立及其地域范围

一、楚人受封史实及相关问题之考辨

二、丹阳、夷屯的地望与楚国地域的推定

第二节 西周中期周昭王的南征与楚国的地望

一、昭王南征史实考辨

二、昭王伐楚的原因及楚国的地望

第三节 西周晚期楚国的地理扩张与楚君徙居地

一、熊渠的地理扩张

二、楚君徙居地的考释

第三章 春秋时期楚国疆域的拓展与诸侯争霸的地缘政治格局

第一节 江汉间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与楚国西部疆域的奠定

一、春秋初期江汉间的地缘政治环境

二、江汉间的一统与楚人江汉地缘政治体系的建立

三、江汉间的地缘危机与巴楚关系的变化

第二节 楚东部疆域的拓展及地缘关系的变化

一、楚东国的地缘政治形势

二、楚东国疆域的开拓与楚人霸业的建立

三、晋、吴的地缘结盟与楚东国疆域的变化

四、楚、越地缘结盟与楚东国疆域的恢复

第三节 春秋时期楚国疆域的政治地理结构分析

一、春秋时期楚国的附庸

二、春秋时期的楚灭国与置县

第四章 战国时期楚国疆域之变迁与七国兼并的地缘政治格局

第一节 合纵连横与楚国北部疆域的变迁

一、楚与韩、魏的争夺及汝颍上游区域疆土的丧失

二、多国制衡的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与楚北部疆土的得失

三、秦的兼并与楚国北部疆域的丧失

第二节 楚国西部疆域的变迁及核心地区的陷落

一、巴、楚对资源的争夺与楚国在峡江地区的扩展

二、“巴黔中”的辨析与楚黔中郡

三、秦灭巴、蜀及对楚国西部疆域的觊觎

四、“楚灭巴”考辨与楚国核心地区的丧失

第三节 楚国南部疆域的变迁及秦的统一

一、“楚灭越”的辨析及置郡江东

二、“洞庭”、“苍梧”与楚洞庭郡、苍梧郡

三、楚“江南”反秦及秦的统一

余论:楚国疆域的核心区与边疆区

参考文献

后记

附记

展开▼

摘要

楚国是周初成王正式分封的一个子爵小国,地处江汉之间。在春秋时期,经过历代楚王的开疆拓土,由“土不过同”的蕞尔小邦发展到“楚地千里”的泱泱大国。然在战国晚期,受制于秦,以至疆域日削,最后消亡。楚国的疆域空间的巨大变迁,无不与楚人地缘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以地缘政治为研究视角,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对楚人的形成与楚国疆域的变迁作了系统的论述。文章分为四章,每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楚人的形成及其地域。本章运用传世文献的记载、考古资料和出土文献三者相结合,系统地论述了楚人的形成过程及其活动地域,并考辨了楚人形成与荆、楚关系的一些相关问题。
  第二章,西周时期楚国的地域范围及其地理扩张。本章运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记载,厘清了楚人受封的史实及楚“丹阳”的地望,考辨了周昭王伐楚的原因和熊渠的地理扩张,并考释了西周时期楚君的徙居地,推定了西周时期楚国的地域范围与活动区域,认为西周时期楚国疆域的地理变化,是与周楚地缘关系的不断调适有关。
  第三章,春秋时期楚国疆域的拓展与诸侯争霸的地缘政治格局。本章系统地论述楚国疆域拓展的历史进程与地理变化,探讨了各个区域在楚国地缘政治中的作用以及楚人对各区域的占领,揭示了楚国地缘关系的变化对楚国疆域所造成的影响,并认为春秋时期楚人地缘战略的主要目标是经略中原、争霸诸侯,楚人的地缘政治作为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来进行的,楚国疆域的变化都与之密切相关。
  第四章,战国时期楚国疆域的变迁与七国兼并的地缘政治格局。本章将考古材料、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系统地论述楚国北部疆域、西部疆域、南部疆域的变化以及消亡,考辨了学界存在争论的一些问题,揭示了战国时期楚国疆域的变迁与楚国地缘关系变化的关系,认为在七国兼并且相互制衡的地缘政治中,楚人若处置得当,疆域就会得到扩展,反之,疆域就会日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