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闻报》副刊与上海市民文化研究——以《快活林》、《新园林》、《本埠附刊》为例(1927-1937)
【6h】

《新闻报》副刊与上海市民文化研究——以《快活林》、《新园林》、《本埠附刊》为例(1927-1937)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一、近代上海市民文化与报纸副刊之关联

二、个案选择与考察时段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民国时期副刊研究

二、关于《新闻报》及其副刊研究

三、关于上海市民生活、市民文化研究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分析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分析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的局限性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局限性

第二章 《新闻报》副刊与近代上海市民文化概述

第一节 《新闻报》副刊概述

一、从《快活林》到《新园林》

二、《本埠附刊》

三、《新闻报》副刊主编:严独鹤与严谔声

第二节 近代上海市民文化及其与副刊关系

一、上海市民文化的形成

二、上海市民文化的特点

三、副刊与市民文化

第三章 市民文化与都市书写

第一节 副刊中的消闲文化与消费空间建构(1927—1931年)

一、《快活林》与市民消闲文化

二、《本埠附刊》与市民消费文化

第二节 副刊中的都市书写(1931—1937年)

一、都市写真:如此上海

二、对摩登学生的批判

三、都市中的金钱崇拜

四、不平等的都市

第四章 平民化的公共空间

第一节 副刊所建构的平民化的公共空问

第二节 编者与读者的互动:小记者通信

第三节 女性的自我言说:妇女专号

第四节 国难声中的情绪表达

一、号召团结抗日

二、抗日建言

三、提倡国货运动

第五节 关注社会底层民众

第六节 市民意识的体现

第五章 连载小说与市民文化市场

第一节 文化市场制约下的副刊小说刊载

一、上海市民文化市场形成

二、《新闻报》副刊中的小说刊载

第二节 连载小说与市民文化需求

一、侦探小说

二、武侠言情小说

三、社会、国难小说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上海近代市民文化是在西方现代文明和东方传统文明夹缝甚至冲突中形成的,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社会特色。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不仅是近代文化中心,也是近代新闻业、出版业最发达的地方,副刊深受上海近代繁荣的商业文化和大众文化影响,副刊的创办伊始就以市民文化市场为准绳,迎合市民口味的,并逐渐成为市民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化消费品。
  本文选取历史悠久、当时发行量最大、副刊内容稳定且丰富的《新闻报》为样本,在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理论框架下,探寻《新闻报》副刊与上海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本文发现《快活林》、《本埠附刊》等副刊通过大量的话语,进行着都市生活的书写和建构,呈现了都市的不同面貌;主编和读者共同建立了一个平民化的“公共空间”,编者与读者充分互动,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讨论社会现实问题,培养提升市民意识,争取女性话语空间的平台;受市民文化市场制约下的小说连载,在迎合市民阶层的情感需求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市民文化。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在1927-1937年这十年间,《快活林》、《新园林》和《本埠附刊》随着市民文化和文化市场的嬗变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对市民文化的呈现和都市书写都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九一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之前,《快活林》的消闲性色彩浓重,迎合市民口味,参与建构市民消闲文化,而《本埠附刊》这一阶段建构市民消费空间,充当“消费指南”角色。在1931-1937年间,《新闻报》副刊则对不思进取,沉浸在摩登中的青年学生、都市中日益泛滥的金钱崇拜、都市的不平等进行了鞭挞。不仅在副刊内容上出现了顺势性变化,在《快活林》上所刊载的小说也受到文化市场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呈现了从侦探小说——武侠言情小说——社会小说——国难小说这一系列的变化。
  很显然,《新闻报》副刊从多维度建构和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市民文化和生活,并且潜移默化的渗透中,推动市民文化消费、文化心态和市民意识的发展变迁。因此,《新闻报》副刊是我们透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民文化的重要的文化文本。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