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氯吡格雷药物基因在缺血性卒中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中的观察性研究
【6h】

氯吡格雷药物基因在缺血性卒中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中的观察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一.心脑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人口死亡的首位原因

二.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的个体疗效具有遗传差异性

三.前期工作:ACS患者中基因多态性与服用氯吡格雷后后血小板功能(血栓弹力图测定)和临床事件的关联性研究

四.VerifyNow是检测P2Y12受体拮抗剂诱导的血小板活性的快速准确的方法

五.将基因分型与血小板功能和临床事件结合起来分析不同基因背景的病人服用氯吡格雷后的疗效个体化差异

六.技术路线图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结果

一.样本来源

二.VerifyNow血小板活性检测结果

三.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活性的关系

四.缺血性卒中病人临床终点事件与安全性结果

五.基因分型结果与初步临床终点事件关联分析

六.VerifyNow检测血小板活性与临床终点事件之间的关系

七.CYP2C19功能缺失基因与临床事件和VerifyNow检测血小板活性的关系

八.将CYP2C19基因型与血小板活性结合预测临床缺血性事件的发生风险

讨论

总结与展望

一.本研究的意义与优势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血管疾病中基因多态性对抗血小板药物应答的影响

附录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背景]心脑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氯吡格雷(波利维)因其有效的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和死亡率及更好的安全性,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但氯吡格雷的疗效具有个体差异性,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会对氯吡格雷产生低应答。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明氯吡格雷应答的差异是由于不同人群中的基因多态性引起的。为探究这一问题,本研究以中国人群中缺血性卒中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样本,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拟通过药物基因组学和血小板功能检测开展对临床事件的预测研究。
  [方法]本研究针对中国人群中缺血性卒中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首先对其进行10个氯吡格雷药物相关候选SNP的基因分型;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初次顿服300mg氯吡格雷后6±1d进行VerifyNow检测血小板活性,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其顿服氯吡格雷30±7d时通过VerifyNow检测血小板活性;并且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初次服药后1个月、3个月和12个月时进行随访,观察临床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和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以及安全性。
  [结果]本研究首次在中国缺血性卒中人群中揭示了CYP2C19功能缺失基因CYP2C19*2与服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后的高血小板活性和临床缺血性事件的发生具有显著关联,并且在中国进行支架手术后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中验证了CYP2C19*2是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我们的前期研究中发现至少携带有一个CYP2C19*2或CYP2C19*3基因的病人占总样本量的60.1%,在本研究中也通过VerifyNow测定发现存在氯吡格雷抵抗(PRU≥230)的病人占25.9%,也就是说中国人群中有大量病人在接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中血小板活性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抑制,仍处于再发缺血性事件的高风险状态。
  [结论]在中国缺血性卒中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开展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证实了CYP2C19*2与氯吡格雷抵抗和临床缺血性事件显著相关,可作为临床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的理论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