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机交互技术的哲学讨论
【6h】

人机交互技术的哲学讨论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人机交互技术的历史和现状

1.1 从图灵机到图形用户界面

1.2 交互技术发展方向

1.21 虚拟现实技术

1.22 普适计算

1.23 新技术背景下的人机交互

2 认知范式下的人机交互理论

2.1 心智的计算理论

2.2 关于行动的哲学讨论

2.3 行动的意向性视角

2.31 行为与行动

2.32 行动与意向

2.4 认知范式下的人机交互理论

2.5 Plan Modal

2.51 认知范式下的行动观和plan模型

2.52 从计划模型到互动模型

2.6 传统交互模型的困难

2.61 Situated Action问题

2.62 语境困难

2.63 非任务导向的交互

2.64 积极外在主义

2.65 心理内容

2.66 积极外在主义引起的问题

3 现象学视角下人交互理论的再审视

3.1 人与计算机的关系

3.2 再论行动与意向性

3.21 行动与行动的对象

3.22 内时间意识与计划的意识

3.23 行动与动感

3.3 伊德的技术哲学

3.4 人与智能设备的关系

3.41 认识功能(Epistemic Functions)

3.42 本体(Ontic)功能

3.5 从现象学视角看人机关系

3.51 强的替代关系

3.52 加强关系、弱的替代关系、补充关系

3.52 人的延伸的技术

3.54 本体功能与物的延伸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计算机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其在计算能力、软硬件设计方面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制造成本也大幅下降。如何让高性能的计算机更好的为人服务将是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人机交互技术直接关注计算机的使用者,是计算机的终端技术,其理论及理念的发展最终将计算机技术未来的走向。近几年普适计算、虚拟现实、智慧城市等技术潮流中,传统的人机交互理论在很多方面出现危机。
   本文认为,传统人机交互理论危机的根源在于,旧的理论范式与新的人机交互的设计理念存在根本的冲突。因而,解决这一危机的首要步骤就是抽取出旧范式和新理论背后最核心的理论预设。
   本文梳理了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路径以及作为其理论基础的认知科学的基本假设理论,挖掘研究了经典人机交互理论背后的理论假设。通过借鉴塞尔行动哲学的理论,探讨了传统交互理论所遇到的困难与困难背后的本质。通过借鉴胡塞尔和伊德的现象学理论,本文力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定义人与智能设备在互动时的关系,以期为新的人机交互设计理念建立适合的理论基础。
   第一部分,主要从人交互的技术发展史角度切入,梳理了从人们用穿孔纸带与计算机交流到今天虚拟现实和普适计算技术下的可穿戴交互设备与基于手势的人机交互方式。本文提出,未来一段时间,人机交互技术将主要沿着虚拟现实和普适计算两大技术理念的轨迹发展。这两种技术理念对人机交互技术提出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使人们更自然的与计算机互动,使界面消隐在我们的行动中。
   第二部分,主要从认知科学和行动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传统人机交互理论的理论预设。并且提出传统人机交互理论之所以不适应新的设计理念,其根源在于其背后隐藏的笛卡尔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在这一认识论背景下,我们与智能设备互为主客,我们都是彼此的认识对象。
   第三部分以胡塞尔和伊德的现象学为依托,重新审视了交互理论背后的行动理论,并且提出从人、计算机、行动对像三者的关系角度理解人机交互的本质。文章末尾提出,在未来普适计算的技术背景下,智能技术将不再是我们的行动对象,而是或者成为我们认识的延伸,或者成为我们认识对象的延伸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