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武警不同任务部队军事训练伤特点及对策研究
【6h】

武警不同任务部队军事训练伤特点及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随着武警部队落实改革强军的要求,训练要求和标准逐步提高,军事训练强度逐渐加大,武警部队军事训练伤呈上升趋势。当前,武警部队担负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海上维权执法、防卫作战三大任务,一般下辖执勤安保、反恐突击、集训演练三类部(分)队,其军事任务、训练伤也有别于解放军部队。为掌握武警部队军事训练伤发生规律及其防治,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 目的: 针对不同任务部队军事训练伤情况进行研究,找出符合武警部队任务使命的军事训练伤的特点规律,突出可控影响因素,通过对照试验进行干预措施效果评价,得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从源头上减少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指导部队防控军事训练伤。 方法: 在第一阶段现况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中,自拟训练伤调查问卷,采取在担负三个任务部队官兵中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把集训演练部队125人、执勤安保125人、反恐突击350人纳入问卷调查研究,对2016至2017年度军事训练伤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在第二阶段干预措施效果评价中,采取自拟训练伤调查问卷,对担负三个不同任务240名官兵非随机整群分组,按1∶1的比例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半年的干预观察。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卡方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Epidata3.1问卷录入,SPSS19.0数据分析。 结果: (一)武警部队军事训练伤现况分析结果 军事训练伤总体发生率为39.56%,其中集训演练部队训练伤的发生率为55.6%,反恐突击部队为31.9%,执勤安保部队为31.2%。在训练项目方面,五公里武装越野(22.64%),400米障碍(20.75%)、擒敌格斗(13.2%)等项目受伤比例高;在训练伤发生地上:水泥地(26.08%)、草地(15.52%)、沙地(14.9%)等环境最容易受伤;在受伤类型方面:扭伤、擦伤、腰椎间盘突出列军训伤发生率之首;在受伤原因方面:身体素质差、自身技术动作错误、训练强度大等为主要诱因;在受伤的部位分布上:下肢(47.23%)、腰背部(22.69)、上肢(14.11%)等部位好发;在发生的季节方面,春季晚期及秋季为训练伤的高发期。 (二)武警部队训练伤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军事训练伤影响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为18个,分别为担负任务、家庭所在地、入伍前就业状态、入伍原因、入伍前体质、个人爱好、情绪控制能力、训练自我评估、训练量、训练时的注意力、训练前热身活动、训练后整理活动、对训练内容掌握程度、训练中的防护措施、训练计划合理性、是否按纲施训、训练场地、训练鞋。 (三)武警部队军事训练伤多因素分析结果 通过把不同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集训演练单位训练伤发生率最高;城市籍官兵更容易发生训练伤;爱好网络游戏,非自愿入伍的官兵更易发生军训伤;对训练盲目自信,情绪控制力不强的官兵训练伤也高发;训练计划合理、训练场地适宜可以降低军事训练伤发生率;训练后放松、对技术动作熟悉掌握的官兵训练伤发生率更低。 (四)武警部队军事训练伤干预效果评价结果 聚焦现况调查分析、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突出可控高危独立影响因素,结合专家意见建议,科学组训、训练后及时放松、加强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干预措施,经效果评价后发现:观察组的军事训练伤发生率(19.2%)明显低于对照组军事训练伤发生率(36.14%),且干预措施对扭伤、擦伤、骨折等急性损伤有明显降低效果(P<0.05),对5公里越野、400米障碍、擒敌格斗等训练科目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训练强度大和心理问题等致伤原因方面效果明显(p<0.05)。 对策建议: (一)在机制体制方面:1、做好武警官兵军事训练伤的系统防治研究。2、加大对训练场地和装备的建设。3、从源头控制兵员质量。 (二)在部队抓落实方面:1、做好官兵的心理测查和疏导工作。2、加强训练伤高发期的医学监督和卫生宣教。3、科学完善组训工作。4、将武警部队军事训练伤的防治和干预措施相结合。 (三)在个人防护方面:1、积极主动学习军事训练伤的防护常识。2、酌情延长休养康复时间。3、充分掌握训练科目的特点。4、提高训练后恢复能力。

著录项

  • 作者

    饶南;

  •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 授予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
  • 学科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孙金海;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武警; 部队; 军事训练伤; 特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