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念的山地休闲度假区规划分析研究——以柞水安沟山地休闲度假区规划为例
【6h】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念的山地休闲度假区规划分析研究——以柞水安沟山地休闲度假区规划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1.1.1休闲度假行为的兴起

1.1.2休闲度假区的发展概述

1.2休闲度假区规划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度假区规划国外研究综述

1.2.2度假区规划国内研究综述

1.3景观生态学在规划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1.4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4.1研究问题的提出

1.4.2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

1.4.3研究的意义

1.4.4研究的内容

1.5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研究方法

1.5.2研究框架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2.1.1景观的含义

2.1.2景观生态学的含义

2.2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指标

2.2.1景观要素景观格局

2.2.2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和景观要素的异质性

2.2.3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尺度性

2.2.4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指标

第三章山地休闲度假区规划的基本理论研究

3.1山地休闲度假区概述

3.1.1山地休闲度假区的基本概念

3.1.2休闲度假区的分类

3.1.3山地休闲度假区的特点

3.2我国山地休闲度假区规划的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3.2.1我国山地休闲度假区规划的发展情况

3.2.2我国山地休闲度假区规划的存在问题

第四章基于景观生态学理念的山地休闲度假区规划分析

4.1规划分析研究的总体框架

4.1.1提出具有景观生态学理念的山地休闲度假区规划原则

4.1.2明确山地休闲度假区的规划理念

4.1.3进行山地休闲度假区景观要素分析

4.1.4提出使山地休闲度假区景观结构优化的方法

4.2基于景观生态学理念的山地休闲度假区规划基本原则

4.2.1生态环境优先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4.2.2山地景观多样性原则

4.2.3山地景观异质性原则

4.2.4整体优化原则

4.3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山地休闲度假区规划设计理念

4.3.1山地休闲度假区规划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4.3.2山地休闲度假区规划与人文景观相协调

4.4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山地休闲度假区空间优化

4.4.1山地景观要素的分析

4.4.2山地休闲度假区景观要素的空间优化

4.4.3分析山地休闲度假区景观空间结构,优化景观格局

第五章柞水安沟山地休闲度假区景观格局分析

5.1柞水安沟山地休闲度假区的基本概况

5.1.1项目概况

5.1.2规划范围

5.1.3区位特征

5.1.4自然环境

5.1.5人文传统

5.2柞水安沟山地休闲度假规划区景观格局尺度和景观要素的确定

5.2.1确定景观格局空间尺度

5.2.2确定景观要素

5.3柞水安沟山地休闲度假区河流廊道的景观格局分析

5.3.1河流廊道的景观生态学指标分析

5.3.2柞水休闲度假区河流廊道的空间结构分析

5.4柞水安沟山地休闲度假区道路廊道的景观格局分析

5.4.1道路廊道的景观生态学指标分析

5.4.2柞水休闲度假区道路廊道的空间结构分析

5.5柞水安沟山地休闲度假区现状景观斑块的景观格局分析

5.5.1景观要素斑块的景观生态学指标

5.5.2现状景观要素斑块空间结构分析

5.6柞水安沟山地休闲度假区规划景观斑块的景观格局分析

5.6.1景观要素斑块的景观生态学指标

5.6.2规划景观斑块空间结构分析

5.7柞水安沟山地休闲度假区天然林地基质的景观生态学分析

5.7.1景观基质的景观生态学指标分析

5.7.2景观基质的景观生态学分析

5.8柞水安沟山地休闲度假区的景观空间格局评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与方法部分。首先确定本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了解国内外山地休闲度假区规划的发展概况,指出山地休闲度假区规划中的不足之处。阐述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确定分析山地景观生态格局的景观生态学指标,包括斑块破碎度、廊道连通度等等。 第二部分是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山地休闲度区规划分析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提出在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协调的规划理念基础上山地休闲度假规划的基本原则,即生态环境优先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山地景观多样性原则、山地景观异质性原则和整体优化原则。最后确定山地休闲度假规划区各类景观要素的空间优化。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以柞水安沟山地休闲度假规划区为例,首先介绍该规划区的基本概况与其空间布局情况,并根据规划区的范围确定研究尺度,然后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规划区内的河流廊道、道路廊道、各类景观斑块和景观基质进行动态的、定量的景观生态学分析。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评价该规划区规划设计的优劣。 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结论,总结了论文的研究成规和不足之处,并展望后续的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