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有利储层分布规律
【6h】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有利储层分布规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研究范围及研究目的

1.3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完成的主要工作

1.5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二章 构造和古地理背景

2.1构造背景

2.2古地理背景

第三章 沉积相及演化模式

3.1碳酸盐岩沉积环境

3.2岩石类型及成因

3.3沉积和成岩组构

3.4马家沟组沉积微相类型和组合

3.5沉积相模式

第四章 岩溶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4.1岩溶特征

4.2储层特征

4.3储层特征在平面上的变化

4.4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

第五章 储层评价与有利目标优选

5.1储层分类评价

5.2有利目标区优选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储层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大量岩心描述、薄片观察以及各种化验分手段,充分利用地震资料及测井资料,开展沉积相演化、储层微观特征以及岩溶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确定风化壳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展布、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以及有效储层形成机理,分析有利储层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五段形成于障壁蒸发陆棚盆地(泻湖)环境,有20种微相30种岩相。依据微相类型和岩相组合,首次系统编制了马五1-马五5五个气层组和马五12、马五13、马五22、马五41四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同时建立了马五段障壁蒸发陆棚盆地沉积微相演化模式,其中马五1、马五2、马五3和马五5为半障壁蒸发陆棚盆地沉积相模式,马五4为完全障壁蒸发陆棚盆地沉积相模式。
   碳酸盐岩的Sr87/Sr86比值在0.70798~0.71179之间,平均0.70970;较同期的海相碳酸盐高,主要是由于岩溶作用造成。
   泥晶—细粉晶白云岩白云石的有序度变化在0.65~0.95之间,平均为0.77。CaCO3摩尔含量变化在45.9%~53.2%,平均50.71%。δ13C为-1.5‰~0.83‰(PDB),平均-0.32‰;δ18O值为-5.29‰~-10.5‰(PDB),平均-7.58‰。
   粉晶白云岩白云石有序度变化在0.62~0.99,平均0.7。CaCO3摩尔含量变化在50.1~57.55%,平均53.95%,为富钙的白云岩。粉晶白云岩的δ13C(PDB)值为1.24‰至0.4‰,平均0.33‰;δ18O(PDB)值为-2.5‰至-7.52‰,平均为-3.95‰。
   细晶白云岩白云石有序度为0.65-1,平均值为0.87,CaC03摩尔含量为49.60%~51.8%,平均值为50.56%,δ13C(PDB)值为-0.84‰至1.4‰,平均为-0.22‰;δ18O(PDB)值为-6.32‰~-8.58‰,平均-6.75%。
   总的来说,各类白云石的有序度变化大,CaCO3含量高,说明白云石化发生较早,后来的埋藏成岩作用使得部分白云石的有序度增加,变得更加化学合理配比。由于淡水淋滤和埋藏成岩作用,特别是前者,使得白云石具有低的δ13C和δ18O值。
   盆地东部储层特征与靖边气田类似。岩性以含膏模孔的细粉晶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溶孔、膏模孔、晶间孔、非组构选择性溶孔及少量未充填的溶洞和构造缝,孔隙度范围0.07%~37.5%,平均2.9%,渗透率范围<0.01×10-3μm2~204×10-3μm2,平均1.34×10-3μm2。古岩溶地貌是岩溶作用与各类地质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地貌形态对岩溶储层发育起着控制作用。岩溶残丘往往具有较高的孔隙度、渗透率和储层厚度,是主要的储层有利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