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数字化测量技术在胫骨髓内针长度选择中的应用研究
【6h】

数字化测量技术在胫骨髓内针长度选择中的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
  1.探索提高数字影像测量预测胫骨髓内针长度准确性的校正方式;
  2.分析比较数字化测量经校正后与体表测量预测胫骨髓内针长度的准确性。
  方法:
  1.回顾性收集2011年11月~2015年4月于山西大医院骨科行胫骨髓内针手术治疗患者,通过PACS系统调阅患者DR影像资料,共获取胫骨髓内针术后DR正位相52例,对DR影像中髓内针长度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L',三次测量值使用等级相关系数(intro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检验数字化测量信度,将髓针三次测量均值与术中所用髓针长度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数字化测量效度,并获得平均放大率M1。
  2.测量不同规格胫骨髓内针在距摄影床0mm、25mm、50mm、75mm、100mm不同高度下,DR影像放大率变化,求取DR放大率M与物体距离摄影床高度H的线性回归方程,同时根据患侧小腿周径C估计胫骨骨干距离摄影床高度H,据此个体化估算患者术前DR放大率M2,为每位患者提供个体化校准值。
  3.前瞻性收集2015年4月~2016年3月山西大医院骨科胫骨髓内针治疗患者20例,术前由1名医师利用西门子Syngo.via图像处理软件对患者胫骨DR正位相进行数字测量,测量值分别通过上述两种校正方式进行校正,估计术中使用髓内针规格L1(平均校正)和L2(个体化校正),由另1名医师通过体表测量预测术中所用髓内针长度L3,分析比较上述三种方式在预测髓内针长度方面的准确性。
  结果:
  回顾性收集2011年11月~2015年4月术后胫骨髓内针DR正位相,重复数字测量髓内针长度信度ICC为0.996~0.999,95%可信区间集中,与术中所用髓内针长度呈高度正相关(r≈0.908,P<0.05),胫骨髓内针术后DR影像平均放大率M为19.6±2.7%,胫骨部位放大率较肢体DR平均放大率15%大(P<0.05)。胫骨DR放大率(M)与物体距摄影床高度(H)的线性回归方程为M=0.121H+14.207(P<0.05,相关性检验r2=0.986)。前瞻性收集胫骨干骨折髓内针治疗患者20例,术前胫骨DR正位相数字化测量值经平均校正髓针长度预测值L1(316.87±24.74)mm,经个体化校正髓针长度预测值L2(315.19±24.42)mm,经体表测量髓针预测值L3(325.85±
  26.39)mm,应用统计学SPSS13.0软件,将L1,L2,L3这三组数据分别与术中髓内针实际长度L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数据分别与髓针长度L差值,应用多个相关样本比较的Friedman M检验,三种方式在预测髓内针准确性上存在差异(P<0.05),应用q检验对三组数据进行两两比较,其中平均校正与体表测量、个体化校正与体表测量在预测髓内针准确性方面相比,存在差异(P<0.05),而平均校正与个体化校正相比,尚不能认为这两种方式预测髓内针长度准确性存在差别(P>0.05)。
  结论:
  1.下肢DR数字化测量影像资料中两点距离有较高信度与效度;
  2.DR放大率随距摄影床高度呈正相关,经合理校正后可获得个体化放大率。
  3.术前DR数字化测量经合理校正放大率后对髓内针长度评估的准确性高于体表标志测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