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当代圣经文学翻译:理念与实践探索——以冯象《创世记》和《约伯记》译本为例
【6h】

当代圣经文学翻译:理念与实践探索——以冯象《创世记》和《约伯记》译本为例

代理获取

摘要

在中国《圣经》的翻译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随着《圣经》的传播,不断有翻译家对《圣经》译本进行修改与重译,由此产生的翻译观也不断发生改变。本文将中国圣经翻译理念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本土化翻译阶段:唐代来自西域的阿罗本面对中国儒教道教传统所采用的翻译策略。(2)忠实文本翻译阶段:明清时期以贺清泰、马礼逊为代表的传教士译者重视保存《圣经》“本文本意”的翻译思想。(3)文学化翻译阶段:以严复翻译《马可福音》前四章为标志,中国本土译者对《圣经》的文学化翻泽。
   圣经汉译的文学化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试译阶段(1908年):以严复翻译《马可福音》前四章为标志。(2)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开始):文学翻译家对圣经诗歌的文学翻译。(3)文学翻译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旅美中国学者冯象和王汉川对《圣经》的文学翻译。
   圣经汉译走向文学化与中国文人看待《圣经》的文本观有直接关系。唐代受固有的儒道思想影响,外来传教士将《圣经》进行了本土化的诠释和翻译。马礼逊将完整的《圣经》译成汉语后,中国读者得以领略《圣经》全貌,认识到《圣经》的文学品质。新文学运动之后,许地山、朱维之、吴经熊、冯象等译者用文学手段将《圣经》翻译出来后,《圣经》逐渐被当作文学作品来接受。而在西方,《圣经》的神学文本价值历来被视为首要价值,《圣经》被视为宗教文本,因此在很长时间内圣经翻译理论主要围绕如何传播圣经的宗教功能展开,即选择直译(如哲罗姆“词对词”的翻译策略)还是意译(如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原则)。
   本文首先通过对比中西方圣经翻译思想的异同及其文化根源,指出圣经汉译的文学化趋向,然后重点研究中国语境下“文学的”圣经汉译理念,并以冯象翻译的《创世记》和《约伯记》为例,分析圣经文学翻译的实践,最后得出结论,总结圣经文学翻译的理念及其表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