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试论历代诗人对《庄子》的创造性接受——以陶渊明、李白和苏轼为例
【6h】

试论历代诗人对《庄子》的创造性接受——以陶渊明、李白和苏轼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会《庄子》之意的陶渊明

第一节魏晋时期的《庄子》接受背景

第二节陶渊明对《庄子》的创造性接受

一、谙熟于心的《庄子》篇章

二、对《庄子》哲学思想的接受

三、对《庄子》意趣的形象化阐释

四、田园诗歌题材的开拓

第三节陶渊明接受《庄子》的特点

一、会《庄子》之意

二、受玄学思想的影响

三、受儒家思想与人生经历的影响

第二章传《庄子》之神的李白

第一节李白在思想上对《庄子》的创造性接受

一、对庄子自由观的接受和超越

二、庄子批判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三、对庄子神仙境界的拓展

四、“自然”、“清真”的审美观

第二节李白诗文如行云流水般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一、章无定法,意接词不接

二、艺术手法的创造性运用

第三节李白创造性接受《庄子》的特点

一、传庄子之神

二、道教信仰的影响

三、多种思想与不同阶段人生经历的影响

四、盛唐气质的影响

第三章入《庄子》之境的苏轼

第一节苏轼思想中的庄学理趣

一、道论

二、“齐物”与“物化”和“坐忘”

三、“心斋”的虚静观

四、“无待”与“逍遥游”

五、自适与安时处顺

第二节苏轼对《庄子》思维方式与艺术创作的创造性接受

一、别具特色、精辟入理的文艺思想

二、异彩纷呈、成就卓著的文学创作

第三节艺术化、审美化人生模式的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庄子》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引人瞩目,也是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一部作品能成为经典,是作品固有的魅力所在,也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一部作品的流传史实际上就是它被历代读者阅读和接受的历史.但是传统的《庄子》研究,多以作家作品为研究重点,在提到《庄子》对历代文人的影响时,常常将读者的接受置于被动的地位,忽略了读者在阅读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也应该有一代之《庄子》,诗人是我国古代文人的主体.本文从历代诗人中选取了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唐代的李白和宋代的苏轼三位非常有代表性的诗人,借鉴接受美学从读者出发进行文学研究的方法,从考察三位诗人的哲学思想、人生思想、艺术思想和文学创作等方面入手,把握他们对庄子其人其书的创造性接受特点.这样不仅可以总结古代诗人接受《庄子》的特点,而且在追寻诗人们接受《庄子》的历程中,了解接受《庄子》对历代诗人文学创作的意义,更好地把握《庄子》的文学价值、艺术魅力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全文共分三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正文部分有三章.引言: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庄子》的研究概况、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和运用接受美学研究《庄子》接受的意义以及选取陶渊明、李白、苏轼为代表研究历代诗人创造性接受《庄子》的原因.第一章:会《庄子》之意的陶渊明.本章主要从接受背景、接受表现、接受特点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陶渊明对《庄子》的创造性接受.第二章:传《庄子》之神的李白.本章主要分析了李白对《庄子》在思想和文学创作两方面的接受与发挥并总结了他最传庄子之神的接受特点.第三章:入《庄子》之境的苏轼.本章主要从哲学思想、文艺思想、文学创作实践、人生模式等方面分析了苏轼是如何创造性接受《庄子》的.结语:主要对三位大诗人创造性地接受《庄子》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揭示了研究历代诗人接受《庄子》的现代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