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十年经济发展对环境空气和地表水体质量的影响——山东省实例研究
【6h】

十年经济发展对环境空气和地表水体质量的影响——山东省实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 引言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方法和思路

1.3论文结构与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动态及评述

2.1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进展

2.1.1传统环境资源稀缺性理论

2.1.2现代环境资源稀缺性理论

2.1.3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

2.2.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本概念

2.2.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的研究现状

2.2.3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其它因素

2.3环境经济损失评估的研究现状

第3章 山东省十年经济发展状况与环境质量变化

3.1山东省经济发展状况

3.2主要污染物排放趋势

3.2.1废气排放

3.2.2废水排放

3.3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3.3.1城市空气质量

3.3.2地表水体质量

3.4本章小结

第4章 山东省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化关系的计量研究

4.1模型及方法

4.2数据的选取

4.3废气排放与城市空气质量指标与人均GDP关系

4.3.1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4.3.2工业烟尘排放量

4.3.3工业粉尘排放量

4.3.4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

4.3.5城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

4.3.6城市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

4.4废水排放和地表水质量指标与人均GDP关系

4.4.1工业废水排放量

4.4.2工业化学需氧量

4.4.3地表水体中化学需氧量浓度

4.4.4地表水体中氨氮浓度

4.5估计结果分析

4.6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进一步估计

4.6.1控制变量的选取

4.6.2各类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

4.6.3各类控制变量对污染排放的影响效应

4.6.4新的环境—收入曲线关系

4.7本章小结

第5章 山东省环境污染损失核算

5.1环境污染损失评估的技术方法

5.1.1环境污染损失核算指标体系的建立

5.1.2环境污染损失核算采用的技术方法

5.2环境污染经济损失核算与分析

5.2.1山东省基于损害的环境污染损失核算

5.2.2山东省基于成本的环境污染损失核算

5.3山东省环境污染损失综合分析

5.4本章小结

第6章 山东省环境政策分析研究

6.1山东省环境政策分析

6.2环境质量变化与政策的相关性分析

6.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全文总结

7.2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外文论文一

外文论文二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持续的高速增长阶段。然而,快速的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对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的压力,生态环境恶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两难冲突已经日益受到关注。山东作为一个人口大省,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研究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迫在眉睫。 本文首先对西方环境经济学关于环境资源的稀缺性理论发展过程和国内外关于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损失核算的研究状态进行了综述,并对山东省十年来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变迁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在评述的基础之上,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了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化之间的曲线关系;与此同时,运用环境经济学的方法,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损失进行了核算。最后结合上述分析结果,根据山东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实现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 首先,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状况与污染物排放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十年来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平稳的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明显。但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较为粗放,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以能源资源的大量使用为代价换来的效益。污染物排放总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到1999年呈急剧下降趋势,从2002年开始下降趋势变得平缓。与此同时,运用GIS技术直观地表明了环境质量与地理位置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呈较强的相关性。城市空气与地表水体质量随城市的经济发展与污染治理投资水平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其次,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化的计量研究结果表明:选取的环境污染度量指标与人均GDP之间多数呈U型和N型曲线关系。就目前全省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虽然多数指标正处于下降通道,但是随着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人均GDP水平的进一步上升,环境恶化趋势又会出现。着重指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两项指标今后几年内随着GDP的增长将继续升高,急需加大对二氧化硫排放的控制力度。产业结构的变化、工业占GDP所占比重的下降产生的“结构效应”以及环保投资的增加产生的“技术效应”和政府政策效应能够降低环境污染的排放量,改善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与污染排放评价指标的估计结果存在一致性,说明当前加强工业污染源的排放控制能够有效改善环境质量。 第三,环境污染损失核算的结果表明:2000年至2005年,全省基于损害的大气污染损失分别为96.7、108.96、127.38、148.63、168.58和187.03亿元,水污染损失分别为50.72、70.93、84.64、131.72、233.11和356.98亿元,两者增长幅度均较快。基于治理成本的污染损失近几年增长幅度均不大,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状态,这表明污染物排放量变化幅度较小,污染排放控制尤其是工业污染排放控制措施较为得力。值得关注的是,2001~2005年环境污染损失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而且2005年环境损失占GDP的比例已接近3%。 最后,对环境政策与污染物排放之间进行相关研究,指出了政府官员环境保护考核机制的建立,不仅与环境保护投资的增加存在时间上的一致性,而且在污染物排放量的下降与环境质量的改善上均得到了响应。在环境政策分析的基础之上,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完善领导干部的环保绩效考核机制、加强环境与经济的综合决策机制、加大环境投入与鼓励发展环保产业、健全环境管理的法制管理体系以及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