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王心敬《丰川易说》思想新探
【6h】

王心敬《丰川易说》思想新探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王心敬的成学经历

第一节 王心敬生平及著作

第二节 王心敬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思想渊源

一、王心敬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王心敬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

第二章 王心敬基本的易学观点

第一节 学宗孔子《易传》

第二节 王心敬对易学史的梳理

第三节 《周易》神道设教之旨

第四节 用《易》之道

第三章 王心敬主要的易学思想

第一节 象义双显

第二节 时时寡过以自新

第三节 即天道以明人事

一、王心敬的天道观

二、王心敬的人道观

第四章 王心敬的道德修养论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王心敬是关中大儒李二曲的门下高弟。几年来,对于李二曲的研究层出不穷,而对于其门下弟子的研究则缺少相应的关切。作为二曲门下得意弟子的王心敬其思想并不只是简单地重复二曲的思想主张,而是在自己孜孜不倦学习与体悟中融入了自己的深刻思想,并且着重发挥了二曲的经世致用思想,使其思想呈现出自己独有的魅力。王心敬善于推阐易理,其易学宗旨明白正大,切近人事,最为笃实。其著作《丰川易说》思想丰富,立意鲜明,实为上乘之作。如果说李二曲为了使君子“力扶危命”,“力振廉耻”,从而遵循陆王心学所提出的“先立其大”和“致良知”的认识路线而提出“学易寡过”的思想,走向了存心复性的道路,企图通过君子个人的内在修为去实现自己救世的理想,而王心敬则将经世致用与“学易寡过”相结合提出“时时寡过以自新”,“知行合一”将自我的道德教化融入于饮食男女的日用常行之中,从而使其思想具有极大的实践性。生于清初的王心敬,处在一个黄宗羲称之为“天崩地解”的时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思想领域极其复杂,它们从各个方面对于日趋腐化的宋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产生了致命的冲击,再加上宋明理学内部理学名臣的争权夺利,结党营私以及当时考据学与实学的发展更加剧了理学的落寞。而心学由于其本体与境界的一致性,不仅使儒家思想显示出强烈的实践性以及丰富的形而上学智慧,同时也为儒家哲学提供了一个形而上的根基;但也正是由于他强烈的形而上学追求从而导致了明末士人空谈心性之风。前明遗民把明末的教训归结为士人的空谈心性,虽然有些不妥,但是心学也确实难辞其咎,这就导致了清朝时期心学的尴尬处境。王心敬秉承其师二曲的遗志,要坚守自己“明学术、正人心”的价值追求就必须以心学为根基,会通朱陆,融贯实学,才能力挽大厦之将倾。
   本文主要分为四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王心敬其人其书、生平及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思想渊源,说明由于理学的内忧外患,王心敬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王心敬承接关学后续,保留了自张载以来理学崇礼尚实的学风特点,又体现了明代心学化的倾向,还受到江南实学的思潮的影响,从而具有多重特点。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王心敬易学的基本观点,他要求读易、学易要以孔子《易传》为宗旨读《易》反身。实际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要“卦卦切己,爻爻益身”使之与吾心相契合,保持一种敬慎戒惧的态度,做到“出入以度,内外知惧”。他还以孔子《易传》为标准对于汉唐以来的易学诸流派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最终确定了只应当根据孔子《十翼》明了读《易》用《易》之法,并且用之观象玩辞之间,不先入为主,参杂自己的意见,不敢有一丝一毫的穿凿附会,一一根据《十翼》来明白《周易》的易理,对于其他学派学说采取折中的读易方法。另外,读易的目的是为了用易所以贯穿始终的便是其经世致用的目标。
   第三章: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主要介绍了王心敬主要的易学观点。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王心敬有感于前人解易多执一端的弊病,提出“象义双显”的解易方法,认为象数与义理二者不应该有所偏废,“置象言义是为悬空,执象舍义是为泥迹,象义双显,则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矣”。第二部分介绍了王心敬继承其师二曲“学易寡过”的思想并加之以“时中”这一概念,将自己关于人性的理解将贯通,并将之与儒家的伦理道德修养相结合,从而提出了“时时寡过以自新”的学术主张。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王心敬即天道以明人事的天人一体的本体论主张。
   第四章:介绍了王心敬基于其人性的理解以及其“明学术、正人心的”的学术追求,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修养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