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日本“物哀幽玄”论与《文心雕龙》
【6h】

日本“物哀幽玄”论与《文心雕龙》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选题

一、日本文论——“物哀幽玄”

二、中国文论——《文心雕龙》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古典的兴衰

二、“龙学”的热潮

第二章 “物哀”论与《文心雕龙》

第一节 日本古典的“物哀’’论

一、“物哀”范畴的形成

二、“物哀”论的形成

第二节 《文心雕龙》的“物色”论

一、“物色”论的核心

二、“物色”论的补充

第三节 “物哀”论与“物色’’论之比较

一、内容之比较

二、背景之比较

三、影响之比较

第三章 “幽玄”论与《文心雕龙》

第一节 日本古典的“幽玄”论

一、中日典籍中“幽玄”的用例

二、和歌论中“幽玄”的发展

三、连歌论中“幽玄”的发展

四、“幽玄”论的内涵

第二节 《文心雕龙》的“幽玄”‘论

一、《文心雕龙》之“情采”

二、《文心雕龙》之“神思”

三、《文心雕龙》之“隐秀”

第三节 日本“幽玄论”与《文心雕龙》之比较

一、“幽玄”之“美”与《文心雕龙》

二、“幽玄”之“虚”、“深”与《文心雕龙》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当今文论界是以西方文论为主流的,而独具特色的东方文论却一直被边缘化,其中以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古典文论最具代表性。中日古典文论有着很强的亲缘性,中国古典文论以道德为宗旨,日本古典文论以人情为旨归。《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典文论的代表,弥纶群言、体大虑周,总结前人之精髓,开启后世之风气,是中国文论史上一部“百科全书”;日本的“物哀幽玄”论,依托日本传统的物语、和歌等文学样式,观静美之物,发幽玄之哀,属于日本古典文论的核心,是最具“和风”的文论范畴。
  本篇论文以日本的“物哀幽玄”论为线索,分别将“物哀”论和“幽玄”论与《文心雕龙》进行比较,探寻二者的相同性和相异性,并分析其背后的独特民族性。
  本篇论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日本文论和中国文论的大致情况与研究背景。首先是对“文论”的范畴进行前提性的说明,然后是分别介绍日本古典文论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心雕龙》的基本情况。最后是分别介绍日本古典文论研究与《文心雕龙》研究在日本和中国的研究状况,以及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为日本“物哀”论与《文心雕龙》的比较。首先从日本的“物哀”范畴入手,论述“物哀”范畴的形成过程,之后再从理论的角度探讨“物哀”论的理论内涵。在这里,主要以本居宣长和大西克礼的相关著作为基本元典,再经过笔者的整理与分析,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物哀”论体系。之后,以日本的“物哀”论为参照,分析《文心雕龙》中的相关理论,笔者选取了刘勰的“物色”论。之后是“物哀”论与“物色”论的比较研究,分别从二者的具体内容、生成背景与产生影响三个层面展开比较。
  第三章为日本“幽玄”论与《文心雕龙》的比较。首先考察“幽玄”一词在中日典籍中的文字学含义,接着详细分析“幽玄”范畴在日本歌论中的发展,然后是对“幽玄”的理论内涵进行分析,构建完整的“幽玄”论。这里依据的基本文论元典是《日本古典文论选译》与能势朝次、大西克礼的著作。之后是以日本的“幽玄”论为参照,分析《文心雕龙》中的相关理论,笔者选取的是“情采”论、“神思”论和“隐秀”论。最后分别从“幽玄”之“美”、“虚”、“深”的层次与《文心雕龙》展开比较。
  最后一章为结论部分。统和全文,对日本文论与中国文论进行总体性的比照,从而考察二者的民族特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