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TPACK视角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构建研究
【6h】

TPACK视角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构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述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师范生TPACK能力结构构成问卷调查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

3.3 调查结果分析

3.4 影响因子综合分析

第4章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体系模型构建

4.1 师范生能力结构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2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体系构建原则

4.3 以TPACK为依托构建师范生能力结构体系新模型

第5章 基于TPACK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优化建议

5.1 新结构模型的科学性论述

5.2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优化建议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总结

6.2 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互联网+”背景下,新技术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更多活力,教师群体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师范生作为特殊的职前教师群体,其原有的教育技术能力结构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为实现对师范生群体的技术能力结构的合理构建,本研究选取TPACK作为新时期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的主要切入点,展开一系列调研,在现有教育技术能力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构。
  本文主要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来找出基于TPACK的师范生能力存在的不足,再借助数据统计软件分析对师范生能力结构影响较大的因素。经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以建构主义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依据,结合国内外成熟的TPACK量表作为问卷编制的参考,以各个地区的师范类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从TPACK能力着手,分析新形势下师范生能力结构的主要成分,并通过多元回归,归因出五类主要成分,结合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确定结构体系的最终形态。
  论文共包含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阐明了论文的研究背景,通过文献分析法,阐述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TPACK能力支持下的师范生能力培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整体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说明。
  第二部分主要涉及理论和相关概念的阐述,分析了教育技术能力的相关标准,梳理TPACK的发展演变的过程,明确TPACK框架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构件的重要意义。进一步阐明TPACK能力对构建新的能力结构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重要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选取建构主义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师范生新能力结构的构建做补充。
  第三部分是问卷调研的设计和实施阶段,选定师范生为调研对象,依据国内外权威的数据量表和现行的能力标准,采用结构化量表和非结构化量表试题相结合的方式,编制新的量表问卷。经过数据测试,确定最终问卷题目进行调研。收集调研结果后,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参与者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实习经历以及每周修读教育技术类课程的频率等因素对师范生能力的影响,通过对主观题的分析揭示技术学科融合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主要使用多元回归和主成分分析法,以TPACK为依切入点,将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划分为四个维度。综合各类数据的处理结果,笔者尝试从不同方面分析国内现有的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体系中出现的问题,例如:总体水平欠佳、理论实践脱节、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等。结合师范生能力结构构件的全面性、开放性和应用性原则,以TPACK为依托,重构师范生群体的能力体系。新的结构体系模型包括能力意识、技术技能、设计能力、应用能力以及伦理责任五个方面。对每一方面又进行了细致的划分。
  第五部分是在新的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的科学性做进一步说明,并结合师范生能力在现实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从培养课程优化、评价机制创新及教学实践力度等方面对师范生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第六部分则是对论文的总结,明确该论文的研究价值和创新之处,也对论文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