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922~1933年青岛小学教育研究
【6h】

1922~1933年青岛小学教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动态

一、1922-1937年青岛小学教育概况

(一)德租日据时期的青岛小学教育

(二)青岛小学教育的近代化发展

二、教育管理制度的变革

(一)完备教育行政机构

(二)健全学校管理体制

三、课程设置与课外活动的发展

(一)力求多元的学科课程

(二)拓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四、师资力量的建设及管理

(一)师资聘任制度

(二)师资构成

(三)师资培训

(四)教师行为规范

五、教育经费的投入及分配

(一)经费投入

(二)经费使用分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1922-1937年政局相对稳定,教育立法渐趋完备,教育管理规范严格,小学教育师资水平和学生管理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这一相对稳定的形势对青岛小学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自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青岛市政当局对华人教育高度重视,逐渐脱离侵略者的控制,中国人自己开办教育事业。随着专门教育机构的设立,青岛小学教育日渐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在学校管理方面,开办多所小学,出台多种严格的规范制度,加强对小学校的管理。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保障儿童的受教育情况。1931年至1937年沈鸿烈任青岛市长期间,制定以培养爱国精神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在青岛城乡强制推行义务教育,广增学校,实行强迫适龄儿童入学办法,使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居当时全国前列。而这一时期教育经费分配与投入的合理化,对完善校舍、改善学校教学条件、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职员待遇等方面提供了物质保障。在课程教学与开发方面,青岛市不仅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第二课堂的开发,重视学生课余活动的丰富。尤其表现在体育活动的多样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交往和协作能力。较充足稳定的教育经费、精良的师资和丰富的学习生活从物质和精神方面保障了学生的学习,为民国时期青岛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条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