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苏尼特肥羔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发育变化及其对IMF沉积的影响
【6h】

苏尼特肥羔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发育变化及其对IMF沉积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引用缩写符号说明

声明

1引言

1.1反刍动物脂肪代谢的特点

1.1.1脂肪酸合成的主要部位

1.1.2脂肪酸的来源

1.1.3肝脏中脂肪酸的代谢

1.2肌内脂肪的研究进展

1.2.1品种对IMF含量的影响

1.2.2年龄对IMF含量的影响

1.2.3肌肉不同部位对IMF含量的影响

1.3脂肪代谢酶的研究进展

1.3.1生脂酶研究进展

1.3.2脂蛋白脂酶

1.3.3脂解酶研究进展

1.4测定酶活性浓度的两大类方法

1.4.1固定时间法

1.4.2连续监测法

1.5论文研究思路

2试验研究

2.1材料与方法

2.1.1试验时间、地点

2.1.2试验设计及试验动物

2.1.3试验日粮及饲养管理

2.1.4样品采集

2.1.5测定指标及方法

2.2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2.2.1苏尼特肥羔肌内脂肪的发育性变化

2.2.2苏尼特肥羔不同组织脂肪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发育性变化

3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3.1论文总体讨论

3.1.1脂肪代谢关键酶组动态指数对脂肪合成与分解代谢动态变化的解释

3.1.2肌肉组织LPL活性发育性变化的进一步讨论

3.1.3脂肪代谢酶活及其mRNA表达的发育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3.2论文总体结论

3.3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4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本论文主要采用直接连续监测法酶活测定技术,系统地研究了苏尼特肥羔肌肉组织和肝脏脂肪代谢关键酶活性及肌内脂肪发育性变化,并从酶活角度解释了肌内脂肪的沉积,为发挥苏尼特羊优良的肉品质性能,改善其肌内脂肪沉积提供技术依据。 试验选取16只3月龄断奶、去势的苏尼特公羔单笼饲养,分别于试验羊活重达10kg,20kg,30kg,40kg时屠宰,记录宰前活重及胴体重,并计算屠宰率。并根据初始重和末重计算日增重。采集背最长肌(LD)和股二头肌(BF)样品后测定肌内脂肪(IMF)含量、肌肉组织和肝脏脂肪代谢关键酶活性,并分析酶活的发育性变化及其与IMF沉积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 (1)随着羔羊体重的增加,胴体重、屠宰率和IMF含量显著增加(P<0.05)。日增重变化为先升后降(P<0.05)。不同肌肉组织IMF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2)羔羊体重极显著影响FAS、G3PDH、ICDH、HSL和ME活性(.P<0.01)。随体重增加肌肉组织中LPL和HSL活性发育性变化趋势都表现为逐渐降低:肌肉组织和肝脏FAS和NADPH生成酶及肌肉组织G3PDH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而肝脏组织内LPL、G3PDH和HSL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组织部位对生脂酶(除ME)和HSL活性产生了极显著影响(P<0.01)。肌肉组织FAS、G3PDH和HSL活性显著高于肝脏(P<0.05),但BF和LD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G6PDH和6PGDH相反,肝脏中二者活性显著高于肌肉组织(P<0.05),但BF和LD间差异不显著(P>0.05);就ICDH活性而言,BF>LD>肝脏(P<0.05)。 (3)羔羊肌肉组织ICDH酶活占4种NADPH生成酶总酶活的79%以上,提示肌肉组织NADPH主要是由ICDH产生的;而肝脏组织G6PDH和6PGDH酶活之和占总酶活的60%以上,提示肝脏组织脂肪酸从头合成所需的NADPH是由G6PDH和6PGDH共同产生的。 (4)随羔羊体重的增加,IMF含量的增高主要与由肌肉组织生脂酶活性升高和HSL活性的降低有关。 (5)随体重增加,肌肉组织内LPL活性降低与肝脏内生脂酶活性的降低有关。

著录项

  • 作者

    姚飞;

  • 作者单位

    内蒙古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内蒙古农业大学;
  • 学科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卢德勋;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S826.1;
  • 关键词

    脂肪代谢酶; 酶活性; 脂肪发育; 肌内脂肪;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