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跨国公司避税方法及对我国的借鉴
【6h】

跨国公司避税方法及对我国的借鉴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前言

第一章国际避税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第一节国际避税的概念

第二节国际避税的产生条件

一、各国对税收管辖权的规定不一致

二、各国税率和税基的差异

三、国际税收协定的大量存在

四、涉外税收法规中的漏洞

注释

第二章跨国公司避税手段

第一节利用转让定价转移利润

一、转让定价的概念、原因及常见方式

二、转让定价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二节利用避税地避税

一、国际避税地的理论范围

二、国际避税地的成因

三、成为国际避税地的条件

四、国际避税地的类型

五、利用避税地进行国际避税的模式

第三节滥用国际税收协定

一、建立直接导管公司

二、建立脚踏石导管公司

三、直接利用双边关系设置低股权控股公司

第四节其他避税方法

一、信托方式转移财产

二、资本弱化

三、选择有利的公司组织形式

四、纳税人通过移居来避免成为高税国的税收居民

注释

第三章国际上应对跨国公司避税的措施

第一节转让定价法规

一、转让定价法规的产生和发展

二、关联企业的判定

三、转让定价的确定原则

四、转让定价的调整方法

第二节预约定价协议

一、单边的预约定价协议

二、双边的预约定价协议

三、多边的预约定价协议

第三节针对避税地的措施

一、关于受控外国子公司

二、关于应税的外国公司保留利润

三、关于立法适用的纳税人

第四节防止滥用税收协定

一、单方面的防范措施。

二、双边税收协定中的防范措施

三、严格对协定受益人资格的审查程序

第五节其他限制避税方法

一、限制资本弱化法规

二、限制避税性移居

三、限制利用改变公司组织形式避税

注释

第四章国际反避税措施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一节我国反避税工作的现状

一、跨国公司的进入对我国税收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

二、电子商务对涉外税收带来了新问题

三、我国对国内企业的海外投资没有形成有效的税收管理机制

第二节完善我国的转让定价税收制度

一、我国转让定价的监管现状

二、我国转让定价的完善

第三节国际避税地法规对我国的借鉴

第四节我国对滥用税收协定避税的防范

一、我国对外缔结税收协定的进展情况

二、反滥用协定条款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Corporation)是性质特殊的经济实体,它又称多国企业(MultinationalEnterprises)、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Corporation)、全球公司(GlobalEnterprises)等。从经济角度看,跨国公司是一个经济组织,它是由分属在不同国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组成,是在母公司控制下所形成的一个整体。从法律角度看,跨国公司并非一个法律实体,因为它所属的公司或企业都是依据不同国家的法律成立的,每个公司或企业都有自己的国籍,各个子公司都是基于东道国的法律而获得其法律地位。跨国公司是不同于国内一般公司的垄断组织,它具有跨国性、战略的全球性、管理的集中性和公司内部的相互关联性的基本特征。母子公司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是跨国公司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特征,这种独特的关联性使它具有很大灵活性和主动性,为跨国公司进行国际避税、获取高额利润提供了方便。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和深化,按照公认的多边贸易规则,我国将为各国(地区)的贸易伙伴提供更为宽松、透明的投资环境和更加广泛、稳定的市场准入机会。国际间贸易、投资、技术、人员等往来频繁,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趋势正逐步形成。伴随着跨国投资经营者的大量涌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所酿就的形形色色的国际避税手段也将在中国获得更为广阔的表演舞台,与此相适应,国内、国际税收管理的问题也日趋复杂,纳税人在研究各国税制差异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偷税漏税和避税,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有序、公平竞争。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12月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8941家,但所有外商投资企业中,有60﹪以上的是处于亏损状态。国内研究税收的专家指出,这些处于亏损状态的跨国公司有相当部分是为了避税人为制造的亏损,而关联企业之间的价格转移是避税手段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据估算,跨国公司每年避税给中国造成的税收损失在300亿元以上。因此,深入研究偷税漏税和避税问题,探寻防范偷税漏税和避税的途径和方法,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从国际避税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入手,解析了跨国公司国际避税这一现实问题的产生机制,随后着重论述了当今跨国公司的避税的主要手段,中间穿插了一些案例,针对这些避税手段,本文用较大篇幅介绍了反避税的措施和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最后从我国吸引外资的政策和发展经济需要出发,提出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要保证我国税收权益的一些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