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者葛浩文身份分析
【6h】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者葛浩文身份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Acknowledgments

Abstract

摘要

Table of Cont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Howard Goldblatt

1.2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Questions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1.4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ies of Folk Language Translation

2.2 Previous Studies of Translator’s Identity at Home and Abroad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3.2 “Truth-seeking-Utility-attaining’’Evaluative Model of Continuum

Chapter Four Goldblatt’s Identiti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

4.1 Cultural Introducer—High Degree of Truth—seeking

4.2 Cultural Coordinator—Semi-truth-seeking and Semi-utility-attaining

4.3 Creator—High Degree of Utility-attaining or Zero Truth-seeking

4.3.1 High Degree of Utility-attaining

4.3.2 Zero Truth-seeking

Chapter Five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Goldblatt’s Identities

5.1 Features of Folk Language

5.2 Goldblatt’s Views on Translation

5.3 Writers

5.4 Patrons

5.5 Readers

6.1 Major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6.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and Practical Translation

References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最能体现中国乡土文化特色的,莫过于乡土文学作品了,而乡土文学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乡土语言”来呈现的。因此,研究乡土文学的翻译,就必须研究乡土语言的翻译。而对于成功翻译家翻译实践的分析,更有助于找到译者行为背后的规律,为未来的翻译实践者和翻译批评者提供有益的启示。美国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公认的、成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我们有必要对其“乡土语言”的翻译进行译者行为批评分析。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葛浩文功莫大焉,他是翻译莫言作品最多的英语译者。莫言作品大多是关于农村生活的,因此包含大量的乡土语言。汉语“乡土语言”文化“土味”浓郁,蕴含着中国文化意象和异质的成分,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这对译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研究通过自建的葛译莫言10本小说“乡土语言”语料库,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具体是有关“身份”和“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的指导下,对葛译乡土语言的译者身份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其身份形成的原因,希望借此为乡土语言以及译者身份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将对以下3个问题进行研究:(1)葛浩文是如何处理乡土语言的?(2)葛浩文对乡土语言的处理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文化身份?(3)影响葛浩文身份的因素有哪些?
  通过分析,本文发现:在乡土语言的翻译中,葛浩文的身份主要有三个,分别是传播者、协调者和创造者。当译文的“求真度”较高,即译文靠近原文和作者时,葛浩文是一位传播者。他通常采取异化的策略,保留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将“乡土色彩”传播给读者。当译文处于“半求真半务实”状态时,葛浩文是一位协调者。他周旋于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之间,一方面想要保留“乡土色彩”,将中国文化带给西方读者;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读者的可接受度,让读者能够明白其中真意。当译文“务实度”较高或者“求真度”为零时,葛浩文是一位创造者。译文的“务实度”较高时,译文的交际效果与原文相当,但译文中全无原文的“乡土味”,可以说葛浩文在译文中对原文进行了再创造。译文“求真度”为零的,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译文的意义与原文不相符,即通常所说的“误译”。这种译文是葛浩文的错误理解而创造的结果。另一种是省译,译者在翻译时将部分原文进行删减。影响葛浩文身份形成的因素主要是乡土语言的特征、葛浩文的翻译观、作者、赞助人、读者等。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以及文章的结构;第二章是文献回顾,首先回顾了“乡土语言”的研究,其次介绍了关于译者身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介绍了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和“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第四章在“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的指导下,分析了葛浩文英译乡土语言的文化身份;第五章进一步探索了影响葛浩文英译乡土语言身份形成的因素;第六章为结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主要发现、研究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