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以声达义:网络青年文化中的“声客”现象研究
【6h】

以声达义:网络青年文化中的“声客”现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声客:声音的缔造者

一、起源:从收音机到互联网

二、群体特征:从足够专业到完全业余

三、活动空间:圈地自萌式的网络社交

第二章 声客作品:声音世界的万花筒

一、声音的万象世界

二、“专一”的仪式抵抗

三、随心百变的风格超市

第三章 声客文化的创造与再创造

一、原创与再创作

二、个人力量与团队协作

三、商业媒介与亚文化资本

第四章 认同与表达:声客的文化意义

一、身份认同:声客参与的动机

二、自我表达:声客的话语权

三、公共话题的参与和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附A调查问卷

附B《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研究》课题声客部分数据报告

附C深度访谈记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新媒介时代的到来使得“声音”这个曾一直屈身于“视觉霸权”下的符号以全新的姿态回归到大众之中。陪伴性、想象性、私密性等听觉媒介的特性为听众用户塑造了一个安全又富有思考性的声音空间。技术的革新带来的多元化网络平台和声音录制处理技术赋予网络用户平等的话语权,给予了他们充分认识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在这一系列新的媒介语境下,一群在网络平台创制声音符号的个体和团队开始出现,他们就是“声客”。借助手机电台APP就可以创建网络私人电台,通过团队自主录制、编辑音频就完成一部网络广播剧,这些年轻的声客群体正在创制着自己的符号,表达自己的主张。
  论文的第一部分通过阐述声客的起源发展、活动空间和文化实践解读声客的群体特征;第二部分通过文本分析对声客作品进行分类阐释;第三部分考察声客作品从灵感到创制再到发布的传播过程;第四部分分析声客群体的文化实践参与动机和声客活动的文化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