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历史记忆与视觉政治:中国抗日战争纪实影像研究
【6h】

历史记忆与视觉政治:中国抗日战争纪实影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

第一章 抗战纪实摄影:先进力量与国族使命的岁月留痕

第一节 纪实摄影:作为一种先进力量的存在

第二节 抗战纪实摄影:历史记忆媒介与情感载体

第三节 中国纪实摄影师的国族使命与抗战记录

第二章 国统区抗战纪录片:激励民族抗战的“军用喇叭”

第一节 战争与纪录片:历史实践与影响

第二节 国民政府主持拍摄的抗战纪录片

第三节 左翼政治力量组织拍摄的抗战纪录片

第三章 抗日根据地抗战纪实影像:战争动员与视觉政治

第一节 《晋察冀画报》的抗日宣传与影响力

第二节 延安电影团抗战纪实影像艰难实践与传播影响

第四章 1949年后抗战纪录片:历史叙述与记忆建构

第一节 1949年后抗战纪录片创作实践与框架分析

第二节 国家、民族视角的历史叙述与记忆建构

第三节 社会文化史视角的历史叙述与记忆建构

第四节 口述史、记忆转向的历史叙述与记忆建构

第五章 结语:抗战纪录片的当代创作与传播

第一节 战争、纪录片与抗战纪录片的当代价值

第二节 抗战纪录片的民族情感与历史视角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展开▼

摘要

当今,影像与历史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历史被记录在影像中,影像成为历史记忆的媒介,并以影像语言的方式展开对历史的记录和叙述。与传统文字记录历史相比,影像对历史内容的记录往往能保留更多的历史细节及蕴藏其中的情感因素,在成就更为整体性的历史记忆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视觉政治特质。本文通过对包括纪实摄影、纪录片在内的抗战纪实影像的研究,努力探讨抗战纪实影像作为历史影像资料在历史记录中的独特价值,研究分析抗战纪实影像创作过程与时代背景、史学观念、政经环境以及媒介技术发展等诸多因素之间的联系,阐述抗战纪实影像如何展开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叙述和记忆构建等问题。
  第一章的研究围绕抗战纪实摄影实践及作品展开。首先探讨了纪实摄影所具有的人文关怀的特质、面向现实的纪实精神和推动社会变革的潜力。然后通过方大曾、孙明经等摄影师的摄影实践及作品分析,阐明在外敌入侵的战争背景下,中国纪实摄影师将摄影与抗战结合起来,一方面如实记录了日本侵华历程,进行抗战宣传,另一方面抗战背景、民族情感、爱国精神等又糅合在抗战纪实摄影的影像风格中。抗战纪实摄影作品也因此成为历史情感载体和记忆媒介,成为了解、感受历史的影像史料,并以此建构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
  第二章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国统区抗战纪录片创作实践和影响。论文首先追述了两次世界大战时纪录片在战争宣传和舆论引导方面作用显著,成为重要的战时宣传工具。接下来研究分析了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左翼政治力量和海外人士组织拍摄的抗战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及时记录和反映了日本侵略事实、中国军民抗战状况,在揭露日本法西斯残暴本性和鼓舞民众抗战热情、坚定抗战必胜信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引导作用。正是由于这些抗战纪录片的相关历史记忆及影像建构,对于全面回顾与深入检视相关历史进程具有难能可贵的文献价值和认知功能。
  第三章内容主要研究分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晋察冀画报》和延安电影团的抗战纪实影像实践活动。《晋察冀画报》和延安电影团的影像实践有效地配合了抗日根据地战争动员、抗战宣传和边区建设等舆论宣传工作。抗战背景、党对舆论宣传工作的引导、政治意识形态等又影响到根据地影像创作风格,促成有鲜明中国宣传特色的红色影像的形成,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主流影像风格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体现出鲜明的视觉政治特色。
  第四章主要研究1949年后以新影厂和央视为主创作的抗战纪录片。这期间抗战纪录片的创作,比较明显地烙下与特定年代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相关的印迹,呈现出与摄制年代复杂、丰富的互文关系。然后从历史叙事和记忆建构的视角,以框架分析方法展开具体研究,分析了在长达60多年的时间里,不同时期的抗战纪录片进行抗战历史叙述时的主题、形式及风格等的演进变化,并具体体现为从国家民族视角、社会文化史视角、口述记忆视角展开的抗日战争历史叙述和记忆建构。
  第五章作为整篇论文的结语部分,主要讨论研究了抗战纪录片的当代创作和传播问题。其当代创作的主要价值意义在于正视战争事实、进行战争反思;其当代传播的主要价值意义在于建构历史记忆、达成历史认同。由于抗战纪录片在拓展历史叙事和重构历史记忆方面的价值可能及文化意义,因此,抗战纪录片创作一定要体现对相关历史的充分理解和尊重,慎重选择抗战纪录片创作的历史视角,最大限度地再现历史原貌,以便构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历史记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