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刚”、“刚刚”和“刚才”的偏误分析
【6h】

“刚”、“刚刚”和“刚才”的偏误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理由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文章框架

1.5 语料来源

1.6 相关研究综述

1.6.1 本体研究

1.6.2 习得和偏误研究

1.6.3 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第二章 “刚”、“刚刚”和“刚才”的辨析

2.1 主客观视角差异

2.2 句法功能差异

2.2.1 充当句法成分的差异

2.2.2 搭配能力的差异

2.2.3 成句能力的差异

第三章 “刚”、“刚刚”和“刚才”的偏误情况问卷调查

3.1 研究策略

3.2 调查设计

3.2.1 调查目的

3.2.2 调查范围

3.2.3 调查对象

3.2.4 问卷设计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3.1 整体偏误情况

3.3.2 四种偏误分布情况

3.3.3 分阶段偏误情况

第四章 “刚”、“刚刚”和“刚才”的偏误分析

4.1 “刚”的偏误

4.1.1 遗漏

4.1.2 误代

4.1.3 错序

4.1.4 误加

4.2 “刚刚”的偏误

4.2.1 遗漏

4.2.2 误代

4.2.3 错序

4.2.4 误加

4.3.2 误代

4.3.3 错序

4.3.4 误加

第五章 偏误原因

5.1 母语负迁移

5.2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5.3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5.4 学习环境的影响

5.4.1 教材因素的影响

5.4.2 教学因素的影响

第六章 对“刚”、“刚刚”和“刚才”的教学建议

6.1 按照难度分级教学

6.2 加强词语对比教学

6.2.1 语义方面的对比教学

6.2.2 句法方面的对比教学

6.2.3 语用方面的对比教学

6.3 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刚”、“刚刚”和“刚才”在语义、句法方面存在很多细微而复杂的差异,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偏误的一组词语。
  本文首先对“刚”、“刚刚”和“刚才”进行了辨析,重点阐述了这三个词语的主客观视角差异和句法功能差异。然后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高到低为:“刚刚”>“刚”>“刚才”。四种偏误在总偏误量中所占的比例由高到低为:遗漏>误代>错序>误加。对比不同汉语水平阶段的情况,发现“刚”、“刚刚”和“刚才”的偏误率都随汉语水平的提高而有所降低。其中,“刚”的偏误率下降幅度最大。
  同时也分析了暨南大学留学生书面语语料库中的语料,并与调查问卷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一,与问卷调查的研究成果相比,语料库研究的结果显示三个词语的正确率更高,偏误率更低。第二,问卷调查得出的偏误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刚刚”>“刚”>“刚才”;语料库调查出的偏误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刚才”>“刚刚”>“刚”。“刚”的偏误率有很大差异。第三,语料库研究结果显示,四种偏误类型的比例相差并不悬殊,但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遗漏和误代偏误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两种偏误类型。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二语习得者汉语水平不同,国别分布也有差异。
  分析了偏误分析的原因以后,文章最后提出了教学建议,期望通过难度分级教学、词语对比教学和针对性训练等手段提升“刚”、“刚刚”、“刚才”的学习和教学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