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认知行为疗法降低事实孤儿自我污名水平的干预研究——以N市某寄宿学校儿童小C为例
【6h】

认知行为疗法降低事实孤儿自我污名水平的干预研究——以N市某寄宿学校儿童小C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假设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理论

1.4.1 解释理论之一——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

1.4.2 解释理论之二——戈夫曼“身份污名理论”

1.4.3 干预理论——贝克“认知行为理论”

2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事实孤儿(de facto orphans)

2.1.2 自我污名(self-stigma)

2.1.3 自我悦纳(self-acceptance)

2.2 文献综述

2.2.1 不同视角下事实孤儿的研究现状

2.2.2 “自我污名”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2.3 “自我污名’’对孤儿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2.2.4 既有研究的贡献、不足与启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1.2 研究对象所处学校基本情况

3.1.3 研究对象生活区域文化环境背景

3.2 研究对象的问题与需求

3.2.1 研究对象的症状描述

3.2.2 研究对象的问题界定及需求分析

3.3 干预计划

3.3.1 干预目标

3.3.2 干预思路

3.3.3 研究方法

3.3.4 研究工具

3.3.5 干预内容设计

3.3.6 结果测量指标

4 研究评估

4.1 干预过程评估

4.1.1 建立专业关系阶段

4.1.2 中期介入阶段

4.1.3 后期交流阶段

4.2 成效评估

4.2.1 量表测量结果分析

4.2.2 其他指标结果分析

4.2.3 其他补充结果说明

5 研究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的反思

5.2.1 对本研究的伦理问题反思

5.2.2 对本研究设计方案的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展开▼

摘要

孤儿的健康发展历来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关注,并一直是社会政策支持的重点关注领域。随着网络媒体不断开放,一些以前被隐藏、遮蔽,不为大众所知的弱势群体逐步被曝光。例如N市的“饿死女童案件”被曝光后,将与孤儿非常类似的弱势儿童群体——事实孤儿呈现在了社会公共的面前。这类群体常遭受社会排斥,出现“自我污名”的问题,导致低自尊、低自信及低自我效能的状况。目前,针对事实孤儿的救助或研究多为经济救济及政策研究,鲜少有关注到事实孤儿“自我污名”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而且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专业,社会工作理应将这类需要保护的群体作为重要的服务介入对象。
  笔者以N市某寄宿学校的儿童小C为研究对象,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辅以小组工作的方法对小C进行干预,以达到重构导致小C出现“自我污名”的不合理认知,改善其不合理行为,完成从“自我污名”到“自我悦纳”的转化目的。经过一年的干预活动,笔者通过《魏运华儿童自尊量表》、《罗森伯格自信心得分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量表对研究进行前后测结果,并结合相关成效指标完成情况,来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降低事实孤儿自我污名问题干预的有效性,以求提升事实孤儿心理健康的社会工作专业的介入服务水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