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激情岁月的建筑实践—以天水锻压机床成为例剖析“三线建设”工业遗产
【6h】

激情岁月的建筑实践—以天水锻压机床成为例剖析“三线建设”工业遗产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言

0.1 选题的由来

0.2 选题的意义

0.3 范畴、内容与研究方法

0.4 论文的结构

第1章 天水铸锻厂背景分析

1.1 天水这座城市

1.1.1 麦积区映像

1.1.2 天水的自然地理

1.1.3 天水作为“工业城市”的客观局限

1.2 锻压机床厂的环境

1.2.1 锻压厂的基地环境

1.2.2 锻压厂的地质环境

1.3 从“协作”看铸锻厂的生产定位

1.3.1 协作关系的产生

1.3.2 一机部天水建设指挥部

1.4 铸锻厂选址的风波的社会背景

1.4.1 特殊社会环境的影响

1.4.2 选址分歧的根源

1.4.3 选址分歧中的各方态度

小结

第2章 1966~1970--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

2.1 计划方式

2.1.1 国民经济计划的程序

2.1.2 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编制与执行程序

2.1.3 “三线建设”的计划方式

2.1.4 “三线建设”计划失衡的原理

2.2 从体制的角度分析铸锻厂选址

2.2.1 区域计划代替区域规划

2.2.2 城市规划不具约束力

2.2.3 锻压厂选址体现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2.3 勘察与施工问题分析

2.3.1 从初步勘察到批准建厂

2.3.2 出现地基问题与补充勘察

2.3.3 灰土桩和灰土垫层处理地基的方案

2.4 从1969年事故再看总体设计问题

2.4.1 过程介绍

2.4.2 从锻工车间事故分析

小结

第3章 锻压机床厂建筑实录

3.1 “三线”景观的一般特征

3.2 建筑技术概况

3.2.1 建筑材料

3.2.2 施工技术

3.2.3 施工工具

3.2.4 施工的技术指标与政策

3.3 1970年之前锻压厂建设

3.3.1 洛阳轴承工厂设计处的实践

3.3.2 西安仪表工厂设计处的实践

3.3.3 第一机械工业部天水铸锻厂工程组的实践

3.4 1970年后铸锻厂基建科的实践

3.5 道南、道北福利区变化比较分析

3.5.1 1967~1970年的福利建筑

3.5.2 1970年以后的福利建筑

3.6 其它案例比较

3.6.1 天水风动工具厂

3.6.2 首钢岷山机械厂

3.6.3 福建省南平市八四零零厂

小结

第4章 从“二十世纪遗产”的角度看“三线建设”

4.1 “二十世纪遗产”与“三线建设”

4.1.1 什么是“二十世纪遗产”

4.1.2 遗产保护领域关注“三线建设”的由来

4.1.3 “三线建设”作为文化遗产的制度土壤

4.1.4 “三线建设”作为文化遗产的社会土壤

4.2 讨论“三线建设”价值罗列方式

4.2.1 历史价值

4.2.2 社会价值

4.2.3 科技价值

4.2.3 审美价值

4.2.4 讨论

4.3 以乐观的历史态度接近“三线建设”

4.3.1 重新认识历史分期

4.3.2 发散性地思考“三线建设”

4.3.3 由“大”向“小”的转换

4.4.“大”的视角

4.4.1 “三线建设”须被鸟瞰

4.4.2 “工业城市”的象征意义

4.4.3 人与关系再认识

4.5 “小”的价值

4.5.1 出于了解历史的需要

4.5.2 出于开展研究的需要

4.5.3 由研究对象所决定

4.5.4 出于肯定个体价值的需要

小结

结语

1.主要成果

2.研究方法总结

3.“天水锻压机床厂”案例的普遍意义

4.朱光亚谈“三线建设”的个人经历

5.本次研究的缺憾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件

展开▼

摘要

曾因“三线建设”而成立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国营工厂当前已进入遗产保护领域的视野,其中最困难,同时也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对“遗产”二字本身的理解和对“价值”阐释方式问题。
   本文以始建于1966年的“天水锻压机床厂”作为剖析对象,以“二十世纪遗产”的视角去挖掘并阐述它,讲述它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和跌宕的命运。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怀旧,也不是为了从故纸堆里追究责任,而是希望通过展示这一典型的案例,揭示它在不同时期浓缩的各种矛盾,站在今天的视角重新评价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并且从建筑历史的立场更深入地认识建筑、城市这些遗产的物质载体背后的真实信息,给予“三线建设”以持久的激发思辨的力量。因此,文章将回到工厂诞生的年代里讲述它曾经的丰富内涵与背负的使命,回到工厂建设的日子里看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执行之间的冲突,并在体制修改与制度变迁中一路伴随工厂成长,理解它一路走来发生的改变,体会其中的意义。发现“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在前后比较中找出区别的过程,也是一个在今昔对比中发现一贯特质的过程。研究工作仍然以建筑作为前提,建筑、由建筑组成的工厂布局、由建筑组成的社区布局,是本文要阐述的“意义”的载体,围绕建筑的计划、设计与施工产生的实际社会关系是“意义”发生的土壤。文章命名之以“激情岁月的建筑实践”,试图论述“遗产”二字背后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含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