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南京地区大学校园形态演变
【6h】

南京地区大学校园形态演变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对象与思路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1949年以前南京地区大学校园形态演变

2.1 背景关联因素分析

2.1.1 政权的交替与社会性质的转变

2.1.2 教育制度的变革

2.1.3 建筑思潮

2.2 传统书院——大学教育的起源

2.2.1 中国古代书院发展概述

2.2.2 南京地区出现的书院

2.2.3 书院形态分析

2.3 清政府倡办的新式学堂

2.3.1 新式学堂的产生

2.3.2 南京地区出现的新式学堂

2.3.3 新式学堂形态分析

2.4 教会大学

2.4.1 教会大学的出现

2.4.2 南京地区的教会大学

2.4.3 教会大学形态分析

2.5 民国时期出现的国立大学

2.5.1 国立大学的出现背景

2.5.2 南京地区出现的国立大学

2.5.3 国立大学形态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49-1978年南京地区大学校园形态演变

3.1 背景关联因素分析

3.1.1 社会背景

3.1.2 高等教育的发展

3.1.3 建筑界的发展

3.2 1949-1957年社会主义大学改造

3.2.1 本时期中国大学校园发展

3.2.2 本时期南京地区大学调整

3.2.3 本时期南京校园建筑发展

3.3 1958-1977年“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笼罩下的校园

3.4 小结

第四章 1978年以后南京地区大学校园形态演变

4.1 背景关联因素分析

4.1.1 社会背景

4.1.2 高等教育的发展

4.1.3 建筑界的发展

4.2 历史性校园的更新、扩容、改造

4.2.1 校园传统轴线的延续及新轴线的形成

4.2.2 历史文脉的保存和延续

4.2.3 功能布局的重构

4.2.4 校园规模的扩张

4.2.5 校园与城市的互动

4.2.6 交通系统的完善

4.3 新校园整体格局的突破和创新

4.3.1 新建校园的聚集——大学城

4.3.2 校园总体布局灵活、多样

4.3.3 校园空间环境的塑造

4.3.4 校园交通系统

4.3.5 校园生态化

4.3.6 校园开放化

4.4 小结

第五章 南京地区大学校园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5.1 南京地区大学校园形态演变的整体性特征

5.1.1 政治导引下的校园跳跃式发展

5.1.2 中国传统文化的空间表述

5.1.3 国外建筑思潮涌入对校园发展的推动

5.1.4 教育理念变迁对校园形态的影响

5.2 对未来南京地区校园形态的展望

5.2.1 大学校园与城市整体生长

5.2.2 与产业化的结合

5.2.3 注重校园文化与个性建设

5.2.4 生态可持续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列表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展开▼

摘要

大学校园形态的构筑、演变与国家政治、社会结构、城市发展密切相关,是国家城市社会生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现代大学的形态依靠改变自己的形式和职能来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适应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在历史的每个阶段中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故研究校园建筑、空间布局、行为模式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关联性,对大学校园未来的发展、理想城市形态的构筑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南京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其大学校园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历史性、社会性、空间性三重意识跨学科的结合为研究视角,采用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探究大学校园形成发展与社会背景关联因素之间的循环互动关系,以此来梳理南京地区大学校园的发展脉络。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按照1949年以前南京地区出现的大学学校类型出现的前后,从中国传统大学——书院的形态开始,依次分析清朝晚年出现的脱胎于西方近代大学的新型学堂,教会创办的“中西合璧”模式的教会大学,国民党倡办的国立大学的校园布局和建筑风格,以此来阐述解放前南京地区的大学校园形态。
   第二部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949到1957年间出现的苏联式大学模式和1957年至1967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南京地区校园的发展,以此来呈现1949年至1978年间南京地区大学校园的发展、演化历程。
   第三部分:依历史校园的扩容更新和新校园的建设两条线索,从功能布局、校园空间环境、校园与城市的互动等多方面探究1978年改革开放后南京地区大学校园的发展。
   最后,归纳总结南京地区大学校园演化进程中起连贯性作用的主要促进因素,并对未来南京地区大学校园形态的发展提出展望,希望对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和建设起到积极的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