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陈奂生性格的民族性建构——重读“陈奂生系列”
【6h】

陈奂生性格的民族性建构——重读“陈奂生系列”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引 言

一、昨天,不可更改的事实:因袭的重负

二、今天:陈奂生性格的现代性因素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最为流行的学习理论,它是在吸取了众多的学习理论尤其是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此理论对人类认知过程的合理诠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强调人类认知的终极目标是意义的建构;同时,它也承认意义的建构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作为会思维的人来说,与生俱来就具有属于自己的经验,但这并不是终极状态,一旦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作用于他,那么他就会在自己原有经验基础上作出改造和重组,或者是对新信息进行意义建构,从而获得自己新的意义建构。也就得到自己的认识,完成了对外界的认知。建构主义正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文学是客观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真实反映。作为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当然是深深扎根于历史现实之中。再加上,民族特性总会在民族成员身上打上或明或暗的烙印,在民族各成员身上体现出不同的意义建构,所以在民族背景下秉着现实主义的理念去挖掘小说人物形象的民族性就会成为可能。 本文从高晓声塑造陈奂生形象的7篇小说文本出发,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深入剖析了这一形象所显示出来的民族特性之一——国民的劣根性:奴性,并从奴性的根源:民族性的社会心理基础及传统文化心理、奴性的表现及人物形象的现代性因素方面分析陈奂生民族性格特征的社会内涵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