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邓小平制度建设的人民性研究
【6h】

邓小平制度建设的人民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第一章绪论

1.1论文研究的现实背景

1.2邓小平制度建设的人民性研究综述

1.3邓小平制度建设的人民性研究的意义

1.4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邓小平制度建设人民性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2.1邓小平制度建设人民性根本方法的理论渊源

2.2邓小平制度建设人民性根本方法的实践基础

2.3邓小平制度建设人民性根本方法的具体运用

第三章邓小平制度建设人民性的人性基础

3.1邓小平制度建设人性基础的形成发展

3.2邓小平制度建设人性基础的理论根据

3.3邓小平制度建设人性基础实现的举措

3.3.1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以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

3.3.2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以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

3.3.3提出制度评判标准,以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

第四章邓小平制度建设人民性的终极目标与基本方略

4.1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邓小平制度建设人民性的终极目标

4.1.1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含义

4.1.2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联系

4.1.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邓小平制度建设人民性的终极目标的原因

4.2邓小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制度建设举措

4.2.1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从基本制度上促进人的发展

4.2.2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从结构制度上促进人的发展

4.2.3培育“四有”新人,从教育文化制度上促进人的发展

4.2.4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从交往制度上促进人的发展

4.3以人民为本位是邓小平制度建设人民性的基本方略

4.3.1依靠人民进行制度选择与创新

4.3.2依靠人民实现制度的目标

4.3.3制度目标实现的成果为了人民

4.3.4制度评价的主体是人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在社会转型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邓小平制度建设的人民性进行研究,以期挖掘出其中包含的方法论原则,从而发挥其对当今制度建设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制度建设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理论与方法是在马克思制度理论的根本方法及制度观的理论指导下,在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制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与判断;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与发展: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肯定与支持人民群众的制度创造。 生产力的发展或实践活动的变化对制度变革起根本决定作用,而人性发展的要求是人自觉进行制度建设的直接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人性论科学地揭示了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发展变化的,邓小平正是以变化了的人性,以当时的人性需求主要是广大人民的物质需要为基础进行制度建设的,对社会主义的坚持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对经济、政治、教育、科技体制的改革,制度优劣评价标准的提出,这一系列制度建设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上的成功,清晰地记载了邓小平制度建设始终围绕人民的物质需要这个主题。 邓小平制度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就邓小平看来是必须确立并为之努力奋斗的,这是因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价值取向;是我国社会主义顺利推进的需要;是增强制度效力的需要;是人类永恒的向往和追求。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坚持与本质的界定,对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都客观上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