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师声乐教学课程设置改革微探——新《课程方案》、《课程纲要》出台前后的对比研究
【6h】

高师声乐教学课程设置改革微探——新《课程方案》、《课程纲要》出台前后的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第一章 高师声乐教学课程设置的历史简述

1.1初步发展阶段(1949年--1956年)

1.2曲折发展阶段(1957年--1977年)

1.3恢复发展阶段(1977年--1990年)

1.4全新发展时期(1990年--2004年)

第二章 新《课程方案、纲要》实施中高师声乐教学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

2.1课程目标体现“师范性”

2.2课程内容体现“全面性”

2.3课程教学体现“多样性”

2.4课程评价体现“科学性”

第三章 新《课程方案、纲要》出台前后高师声乐教学课程改革的对比

3.1课程设置的对比

3.2声乐课程目标对比

3.3声乐课程内容对比

3.4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对比

3.5声乐课程实施结果对比

第四章 新《课程方案、纲要》实施中高师声乐教学课程设置的策略

4.1 突出“师范性”,围绕专业定位科学设置教学课程

4.2突出“多样性”,围绕授课模式科学设置教学课程

4.3突出“现代性”,围绕教学设备科学设置教学课程

4.4突出“实用性”,围绕就业导向科学设置教学课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展开▼

摘要

高师声乐教学是我国声乐教育中最庞大的教学体系,它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壮大的。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师资质量的培养又直接影响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高校课程设置状况、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知识结构、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课程的整体性、全面性、科学性尤为重要。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主要是以培养音乐师资为目的的,长期以来高师声乐教学由于定位不准确,在课程设置上一直沿用着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这种以艺术表演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培养音乐专业生的个体素质,也就是只注重音乐专业的表演性,这种以艺术表演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师范类的声乐教学,与高师声乐教育“师范性”的培养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教育工作者认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优秀的音乐师资人才,他们将来绝大部分是要从事各类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是未来的音乐教师,而不是专业的音乐表演人员。因此,高师声乐专业生在声乐学习上不仅是要学会怎么唱,更主要的是要学会怎么去教别人唱。要达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高师声乐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紧贴“师范性”,应该以师范教育为主,正确定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多进行师范基本功的培养,如讲课能力、示范能力、教育教学法等,同时兼顾表演教育,提高示范性表演艺术,从而让所培养的专业生既能上好课,又能在舞台上为大家演唱,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
   为了更好的适应21世纪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强课程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国家教育部针对这一问题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简称《课程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课程纲要》),新《课程方案》和《课程纲要》的出台使高等师范声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和课程评价更加完善和规范。因此,高师声乐教学课程研究对推进高师声乐教育的健康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一课题的研究在当今社会是非常迫切的,作为一名高师声乐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这一课题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本文从四个方面就高师声乐教学课程改革对比研究这一课题进行探讨阐述。第一部分主要是写高师声乐教学课程的历史回顾,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的出台及《课程》出台后对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步入新的发展时期的我国高师声乐教学课程的全面回顾,并详细概括不同时期我国高师声乐教学课程情况和不同特点;第二部分主要是高师声乐教学课程改革的现状,新《课程方案》和《课程纲要》的出台,对高师声乐教学课程有了新的要求,本部分具体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课程实施与评价这些方面来描述高师声乐教学课程改革的现状;第三部分是高师声乐教学课程改革前后的对比,主要是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成绩考核、教学环境来进行对比,借昔鉴今,通过对比,更加清晰的了解高师声乐教学课程改革后优势,明确高师声乐教育发展方向;第四部分是针对高师声乐教学课程的不足,进行理性思索,并参照有关高师声乐专家、学者、教授对进一步完善高师教学课程的观点、见解,提出自己对解决当前高师声乐教学课程中的不成熟的建议、见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