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光明日报》“中国梦”报道研究
【6h】

《光明日报》“中国梦”报道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研究起源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光明日报》“中国梦”报道的统计分析

第一节 报道数量

一、“中国梦”提出前后的数量变化

二、“中国梦”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

三、特定时间的“中国梦”报道数量变化

第二节 报道类型

一、政治军事类

二、教科文类

三、其它类

第三节 报道篇幅

一、中长篇报道为主

二、关注报道深度

第四节 报道版面

一、报道版面众多

二、重视“中国梦”议题

第五节 报道地域

一、看重国际报道

二、促进国际传播

第二章 《光明日报》“中国梦”的报道原则

第一节 坚持正面宣传报道

一、大量的正面宣传报道

二、通过典型人物引导舆论

第二节 坚持报道的“寓教于乐”

一、知识趣味结合

二、避免枯燥说教

第三节 坚持报道的客观全面

一、呈现完整的事实

二、事实和意见分开

三、坚持观点的中立

第三章 《光明日报》“中国梦”报道的话语特色

第一节 历史话语强调延续性

一、通过古今对比凸显延续性

二、加深了“中国梦”的厚度

第二节 政治话语表现亲民性

一、避免强硬的政治话语

二、提升了“中国梦”的关注度

第三节 学术话语突出创新性

一、通过专家话语体现学术创新

二、加快了“中国梦”的发展进度

第四章 《光明日报》“中国梦”报道建构的形象特色

第一节 建构的官员形象特色

一、政府高官:高瞻远瞩

二、基层公职人员:尽职尽责

第二节 建构的专家形象特色

一、科学家:专心致志

二、艺术家:独具匠心

第三节 建构的平民形象特色

一、工人:坚守梦想

二、学生:积极向上

第五章 《光明日报》“中国梦’’报道的经验总结

第一节 成功之处

一、把握了“中国梦”的政治导向

二、突出了“中国梦”的文化特色

三、体现了“中国梦”的人民主体性

第二节 不足之处

一、缺乏批评报道

二、报道领域亟需丰富

三、互动性有待加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古往今来一直是中国人追逐的梦,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这一概念,并将“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随之成为了新一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
  作为中央机关党报的《光明日报》,在宣传报道“中国梦”上是独树一帜的,所以,本文选择了《光明日报》的“中国梦”报道进行研究。首先从报道的数量、类型、篇幅、版面、地域上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其后,将统计的数据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得出《光明日报》“中国梦”的报道原则、话语特色以及建构的形象特色。在报道原则上,体现为“三个坚持”:坚持正面宣传报道,坚持报道的“寓教于乐”,坚持报道的客观全面,独具特色的报道原则体现出《光明日报》在“中国梦”报道过程中将政治理念与自身特点很好的进行了结合。在话语特色上,历史话语强调延续性,政治话语表现亲民性,学术话语突出创新性,这些话语特色加深了“中国梦”的厚度,提升了“中国梦”关注度,加快了“中国梦”的发展进度。在报道建构的形象特色上,将其划分为官员、专家、平民三大类共六种,官员中既有高瞻远瞩的政府高官,也有尽职尽责的基层公职人员,专家里拥有专心致志的科学家和独具匠心的艺术家,平民形象中则是建构了坚守梦想的工人和充满活力的年轻学生,报道对个人形象的建构充分彰显了“中国梦”中“人民梦”的核心思想。最后,对《光明日报》“中国梦”报道进行经验总结,成功之处是把握了“中国梦”的政治导向,突出了“中国梦”的文化特色,体现了“中国梦”的人民主体性。不足之处则是缺乏批评报道,报道领域亟需丰富,互动性有待提升。并且,对成功之处如何保持,不足之处怎样改进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本文旨在通过对《光明日报》“中国梦”报道的研究,启迪媒体更好地传播“中国梦”,引导普通大众深刻的理解认同“中国梦”,助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