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中T型钙通道Cav3.1的表达及其干预
【6h】

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中T型钙通道Cav3.1的表达及其干预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3.1 模型大鼠及干预后生理参数变化

3.1.1 体重变化

3.1.2 进食量变化

3.1.3 Garcia JH神经行为评分

3.2 模型大鼠脑大体解剖

3.3 模型大鼠死亡率

3.4 模型大鼠脑血管HE染色

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3.6 蛋白免疫印迹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分子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动物模型,在不同水平上观察T型钙离子通道Cav3.1在模型大鼠脑血管中的表达,并通过特异性拮抗剂干预,初步探讨T型钙离子通道Cav3.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S)中的意义,并进一步探究其损伤机制和病理基础,从而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方法:
  通过微型注射器将大鼠自体血注入视交叉前池,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随机将SD大鼠分为正常组、注盐水组(假手术组)、注血组(模型组)、药物A组(尼莫地平组)(2mg/kg/d)、药物B组(盐酸氟桂利嗪组)(1mg/kg/d)。在造模后2d、4d、6d处死大鼠,采用Garcia JH评分、HE染色、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评价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血管痉挛程度、T型钙离子通道Cav3.1表达量及模型的有效性,并评价干预药物治疗的效果。
  结果:
  1.模型组大鼠的综合死亡率为33%,术后Garcia JH评分提示大鼠出现活动减少、反应减退,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假手术组及正常组。药物A组、药物B组大鼠行为能力明显强于模型组,药物A组模型大鼠第2d行为评分要高于药物B组,其中药物B组第6d大鼠行为评分高于药物A组。
  2.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切片显示各时期脑血管均有内皮收缩,在术后第2d血管内皮收缩程度明显。药物A组、药物B组血管痉挛程度小于模型组,药物A组第2d血管痉挛程度小于对应天数的药物B组,而第6d药物B组血管痉挛程度要小于对应天数的药物A组。
  3.免疫蛋白印迹法察到T型钙离子通道Cav3.1在模型大鼠脑血管中有大量表达,并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并随时间呈递增趋势。
  4.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Cav3.1 mRNA在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药物A组、药物B组中均有表达,其中模型组、药物A组、药物B组中Cav3.1 mRNA量均大于假手术组,且随时间呈递增趋势。
  5.模型组、药物A组、药物B组大鼠均有体重下降表现,其中又以模型组大鼠体重下降最明显。
  结论:
  1.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的脑血管中T型钙离子通道Cav3.1表达在6d内呈递增趋势。
  2.尼莫地平、盐酸氟桂利嗪并不通过改变T型钙离子通道Cav3.1表达量起到治疗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