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道体·心体·审美——魏晋玄佛及其对魏晋审美风尚的影响
【6h】

道体·心体·审美——魏晋玄佛及其对魏晋审美风尚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上编道体论第一章正始贵无派的道体论

第一节正始玄学的政治文化背景

一、士人集团的尾大不掉

二、曹魏的名法之治及其危机

三、儒家德教观念的重新抬头及其实质

四、刘邵的才性说及其实质

第二节正始道体论之生成论思想

一、前人对何王宇宙生成论的认识

二、如何看待何晏与王弼的学术关系

三、何王宇宙生成论的基本内容

四、何王的宇宙生成论在其“贵无论”玄学中的地位

第三节正始道体论之本体论思想

一、王弼宇宙本体论的基本内容

二、何晏宇宙本体论的含混性

三、两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四节何王道体论的历史地位

一、何王道体论对前代哲学的超越

二、何王“道体论”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竹林自然派的道体论

第一节竹林玄学的政治文化背景

一、司马氏的宫廷政变

二、司马氏的名教统治及其实质

第二节嵇阮的道体论思想

一、前人对嵇康道体论的看法

二、对嵇康道体论的具体分析

三、前人对阮籍道体论的理解

四、阮籍道体论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向秀的道体论思想

一、前人对向秀玄学产生误解的原因

二、向秀道体论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竹林道体论的历史地位

一、竹林道体论与正始之同及其原因

二、竹林道体论与正始之异及其原因

第三章西晋崇有派的道体论

第一节西晋玄学的政治文化背景

一、太康之治

二、八王之乱与元康之放

第二节裴頠的道体论思想

一、前人对裴頠“崇有论”的认识

二、裴頠道体论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郭象的道体论思想

一、郭象玄学的基本属性

二、郭象道体论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裴郭道体论的现实意义

一、从裴郭道体论与正始竹林之异看其现实意义

二、从裴郭二氏道体论之异看其现实意义

第四章东晋佛学的道体论

第一节东晋佛教对玄学的吸纳

一、佛教初入的尴尬处境

二、佛教学者对印度佛教的积极改造

三、门阀士族对佛教的青睐

第二节释道安的道体论思想

一、“六家七宗”概述

二、前人对释道安道体论的认识

三、释道安道体论的基本内容

四、释道安的“本无宗”与“本无异宗”的关系

第三节心无派的道体论思想

一、对前人“心无论”研究的简单分析

二、心无派道体论的基本内容

三、旧义与识含宗、幻化宗的关系

第四节支道林的道体论思想

一、前人对支道林道体论的探索

二、支道林道体论的基本内容

三、支道林的“即色论”与“缘会宗”的异同

第五节僧肇的道体论思想

一、前人对僧肇道体论的探索

二、僧肇道体论的基本内容

第六节从道体论看东晋佛学对中印文化的融合

一、释道安的道体论与中印玄佛的关系

二、心无宗的道体论与中印玄佛的关系

三、支道林的道体论与中印玄佛的关系

四、僧肇的道体论与中印玄佛的关系

中编心体论第一章正始贵无派的心体论

第一节对前代心体论思想的简单回顾

一、性情异同

二、性情善恶

三、心的作用

第二节道体、物体与心体

一、道体与物体的差异性

二、道体与物体的同一性

三、道体与物体的共同属性:自然

四、何王的道物异同观念在心体论上的反映

第三节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

一、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二、何王的“性其情”理论对其心体论的体现

三、何王“名教出于自然”的思想与其心体论的关系

第四节何王心体论的历史意义

一、何王的心体论对前代人性论思想的超越

二、何王心体论与圣人论的关系

三、何王心体论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竹林自然派的心体论

第一节向秀的心体论思想

一、前人对竹林心体论的认识

二、向秀心体论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阮籍的心体论思想

一、阮籍前期的心体论思想

二、阮籍后期的心体论思想

第三节嵇康的心体论思想

一、嵇康前期的心体论思想

二、嵇康后期的心体论思想

第四节竹林心体论的现实意义

一、阮籍心体论的现实意义

二、嵇康心体论的现实意义

三、向秀心体论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西晋崇有派的心体论

第一节裴頠的心体论思想

一、裴頠心体论的基本内容

二、裴頠的心体论与圣人论及儒家名教的关系

三、如何看待裴頠的心体论思想

第二节郭象的心体论思想

一、前人对郭象心体论的认识

二、郭象心体论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如何看待郭象的心体论思想

一、郭象心体论对其圣人论的影响

二、郭象心体论的现实意义

三、从郭象心体论看其玄学在当时缺乏同应的原因

四、郭象玄学在当时缺乏回应的具体表现

第四章东晋佛学的心体论

第一节释道安的心体论思想

一、两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二、前人对释道安心体论的认识

三、对释道安心体论的具体分析

四、释道安的心体论与道体论的矛盾

第二节心无义、即色义的心体论思想

一、前人对二支心体论的认识

二、心无义的心体论思想

三、支道林的心体论思想

第三节东晋后期的心体论思想

一、僧肇的心体论思想

二、慧远的心体论思想

三、竺道生的心体论思想

第四节东晋佛学如何安排儒家的名教和圣人

一、东晋佛学的圣人观

二、东晋佛学对儒家仁义礼法观念的重新阐释

三、东晋佛学的思想解放意义

下编审美论第一章智识与高逸

第一节魏晋士文化的智性特征

一、两汉君臣的德性文化

二、魏氏三祖的法治文化

三、魏晋士人的智性文化

第二节魏晋士人对智的礼赞

一、魏晋玄佛理论对“智”、“识”、“明”、“慧”的阐发

二、魏晋名士对“智”、“识”、“明”、“慧”的标举

三、魏晋人评断“智”、“识”、“明”、“慧”的五大特征

第三节魏晋士人的跨世高逸

一、魏晋玄佛学家对“觉”、“悟”、“通”、“达”境界的表述

二、魏晋名士对“觉”、“悟”、“通”、“达”境界的无限倾慕

三、魏晋人的高逸及其表现

第四节魏晋士人的崇智尚逸对文风的影响

一、魏晋文学对“智”、“识”、“达”、“悟”的标榜

二、魏晋作家对“高”、“逸”之风的向往

三、魏晋文学对“高”、“逸”情怀的生动展现

四、议论入诗及魏晋文学的逸趣

第二章真性与情兴

第一节魏晋玄佛对真性的强调

一、魏晋玄学对生命真性的强调

二、魏晋佛学对生命真性的强调

第二节魏晋士人的情感生活

一、魏晋士人情感生活的基本特征

二、魏晋士人情感生活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魏晋文学的情感特征

一、魏晋作家对生命真性的标举

二、“缘情论”的流行及其意义

三、魏晋人对“缘情论”的具体实践一:写情性

四、魏晋人对“缘情论”的具体实践二:重情兴

第三章理致与山水

第一节山水审美的玄佛依据

一、山水审美的历史回顾

二、“道”理与山水

三、“性”理与山水

第二节魏晋士人的山水审美活动

一、景物游赏与自然山水

二、人物鉴赏与自然山水

三、文学艺术与自然山水

第三节玄言诗与山水田园诗的关系

一、前人在玄言诗认识上的分歧

二、如何看待前人的玄言诗之争

三、玄言诗对山水田园诗风的影响

第四章自然与丽素

第一节本末与自然

一、有无与本末

二、息末与举末

三、崇本与自然

四、魏晋玄佛的“本末”、“自然”理论对审美的影响

第二节魏晋士人的自然美追求与生活

一、农饰:不修边幅与剃须敷粉

二、容仪:质而不陋与秀美清朗

三、行止:真率放意与举止风雅

四、清谈:清要简约与才藻丰蔚

第三节魏晋士人的自然美追求与文艺

一、词色:秀丽与素淡

二、物象:巧似与勾染

三、句法:骈骊与散奇

四、工夫:锤炼与即目

五、绘画:写形与写意

第四节如何看待魏晋士人的自然美追求

一、理论的自觉

二、太康作家与魏晋幺学

三、魏晋士人在自然美追求上的主流倾向

四、如何看待谢赫对顾恺之的批评

第五章言象与妙悟

第一节《周易》与“言意之辩”

一、“言不尽意”与“立象尽意”

二、“书不尽言”与“系辞尽言”

二、从语源学的角度看《周易》之“辞”的特殊含义

四、“辞”在先秦的广泛运用

第二节王弼与“得意忘言”

一、《庄子》、《周易》“言意”观的异同

二、荀粲与庄、《易》“言意观”的异同

三、王弼与庄、《易》“言意观”的异同

四、如何看待王弼“言意观”的文本阐释地位

第三节郭象与“寄言出意”

一、辞对意的修辞遮蔽

二、《论语》、《周易》提出的解决方案

三、孟子提出的解决方案

四、孟子“以意逆志”的双重价值

五、郭象“寄言出意”说的创新意义

第四节道生与“顿悟圆义”

一、庄子论“意”与“道”

二、王弼论“意”与“道”

三、郭象论“意”与“道”

四、道生论“意”与“道”

五、道生“得意忘言”的美学意义

第六章至乐与音声

第一节魏晋乐论繁荣的原因

一、魏明帝与音乐之争

二、音乐之争得以持续的原因

三、心性与至乐

第二节阮籍的乐论

一、阮籍乐论的基本内容

二、阮籍乐论的思想意义

第三节嵇康的乐论

一、对前人研究的简单同顾

二、嵇康乐论的主要内容

三、嵇康“声无哀乐”的思想意蕴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由于西方思维模式的影响,以及学术研究自身循序渐进的规律,前人在魏晋玄佛及其对当时审美风尚的影响的研究上,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无可否认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需要进一步阐释的空间。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之所以至今仍然高热不退,在很大程度上即是由此造成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魏晋玄佛及其对当时审美风尚的影响的探索,主要是分以下三个部分进行的。 上编“道体论”,主要探讨魏晋玄佛各家学说的道体也即他们认为的宇宙本体的基本特征。具体来说,正始竹林学人所说的本体都是一个前在于万物,并能化生万物的客观实体,他们的“道体论”的中心任务就在探讨究竟一个什么样的宇宙本体才具有化生万物的能力问题,并以此为他们的“名教出于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提供依据。裴颁“崇有论”所说的本体即各种具体的存在本身,他的“道体论”的主要任务就在论证只有儒家的治国理论才是万物得以和谐相处的宗极方策。郭象“独化论”所说的本体乃是一个什么也没有的“无”,他的“道体论”的中心意旨就是要说明万物都应按照自己与生俱来的等级之性生存,用他的话说也就是“独化”,超越了这个性分也就意味着对自我本性以及儒家名教的背离。东晋佛教学者所说的本体乃指万物的空性,他们的“道体论”的基本趋向就在论证对于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应执着的。 中编“心体论”,主要探讨魏晋玄佛各家学说所说心体的基本特征。具体来说,又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一,论证了心体至善这一特征在各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裴颇除外),明确了心体至善与自然至上二者的密切关系,揭示了心体至善对于自然无为的决定意义。其二,对各个流派心体至善的具体内容作了必要的剖析,认为魏晋玄佛各家的“至善”都是智的直觉,也即古人通常所说的“良知”,但是除了这一共性外,他们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具体说来也就是魏晋玄学的直觉之智乃是一种道德之智,东晋佛学的直觉之智乃是一种事理之智:正始竹林玄学的道德之智没有等级,郭象玄学的道德之智则是含具等级的。由于各家之智的具体内容不同,遂也决定了他们对世俗名教的态度不同。其三,对各家学说中道体与心体的关系也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下编“审美论”,主要探讨魏晋玄佛对当时审美风尚的影响。分别探讨了魏晋玄佛文化的智性特征与魏晋士人的总体审美风貌之间的关系,魏晋玄佛以心有至乐,心体至善,崇尚直觉的心体论思想与魏晋士人的情感审美、山水审美、音乐审美之间的关系,魏晋玄佛以本末论、自然论为主要内容的道体论思想与魏晋士人的山水审美、形式审美与“言意之辩”之间的关系。对魏晋士人追求跨世高逸,情感兴会的现象,开始关注山水自身之美的现象,在形式审美中表现出来的丽、素并存而更重秀丽的现象,在音乐审美中表现出来的主张“声无哀乐”,以欢乐为美的现象,以及“言意之辩”中所存在的多家学说并存的现象,都一一给出了进一步的探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