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班级竞争环境、成就目标定向对中学生防御性悲观影响的研究
【6h】

班级竞争环境、成就目标定向对中学生防御性悲观影响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防御性悲观

1.1.1 防御性悲观的定义

1.1.2 防御性悲观二维度

1.1.3 防御性悲观的测量

1.1.4 防御性悲观的相关研究

1.1.5 防御性悲观的主要影响因素

1.2 班级竞争环境

1.2.1 班级竞争环境的定义

1.2.2 班级竞争环境的测量

1.2.3 班级竞争环境与成就目标定向

1.2.4 班级竞争环境与防御性悲观

1.3 问题提出

1.3.1 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假设

1.3.4 研究意义

2 研究一:中学生防御性悲观问卷的修订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被试

2.2.2 研究工具

2.2.3 研究程序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分析

2.3.1 语义分析

2.3.2 频次分析

2.3.3 区分度分析

2.3.4 探索性因素分析

2.3.5 信度分析

2.3.6 效度分析

2.4 小结

3 研究二:中学生防御性悲观现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

3.2.2 研究工具

3.2.3 研究程序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分析

3.3.1 中学生防御性悲观的总体水平

3.3.2 中学生防御性悲观在性别上的差异

3.3.3 中学生防御性悲观在年级上的差异

3.3.4 中学生防御性悲观在初、高中间的差异

3.3.5 中学生防御性悲观在学校类型上的差异

3.4 讨论

3.5 小结

4 研究三:班级竞争环境、成就目标定向对中学生防御性悲观的影响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研究工具

4.2.3 研究程序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分析

4.3.1 各量表信、效度分析

4.3.2 中学生防御性悲观、成就目标定向与班级竞争环境的相关分析

4.3.3 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在年级上的发展差异

4.3.4 中学生感知到的班级竞争环境的特点

4.3.5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4.4 讨论

4.4.1 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在年级上的发展差异

4.4.2 中学生感知到的班级竞争环境的特点

4.4.3 班级竞争环境、成就目标定向与防御性悲观的关系

4.5 小结

5 本研究的贡献、局限及建议

5.1 本研究的贡献

5.2 本研究的局限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防御性悲观预测问卷

附录2:防御性悲观正式问卷、3×2成就目标问卷以及我的班级问卷

后记

展开▼

摘要

我国中学生由于升学的学业压力巨大,处于高度竞争的环境当中,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保证自我价值不受侵害,便采用了自我价值保护策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首先修订出适用于我国中学生的防御性悲观问卷,再研究我国中学生防御性悲观现状,最后探索班级竞争环境、成就目标定向与防御性悲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一以254名初一到高三的中学生为被试,修订适用于我国中学生的防御性悲观问卷;研究二以884名初一到高三的中学生为被试,研究分析我国中学生的防御性悲观现状;研究三主要探索班级竞争环境、成就目标定向以及防御性悲观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
  (1)修订后的适用于我国中学生的防御性悲观问卷包括两个维度,共9道题。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以及内容效度、结构效度,达到测量学标准,该测量工具可用于对我国中学生的防御性悲观水平进行评估。
  (2)总体来看,我国中学生的防御性悲观总维度以及防御性期望处于中等水平,反思性处于中上等水平。中学生防御性悲观总分以及反思性在年级上的差异显著,初一年级在反思性上显著高于高中各年级,初中各年级的反思性都显著高于高一年级;在总量表上初一显著高于高一、高三,初中各年级都显著高于高一。中学生在防御性悲观总分以及反思性上初中得分均显著高于高中。且中学生防御性悲观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得分非重点中学均显著高于重点中学。
  (3)对成就目标定向的分析显示:初一的任务接近目标显著高于初二及高三,任务回避目标显著高于初二、高一及高三;初二的任务回避目标显著低于初一、初三及高二,他人回避目标显著低于高二;初三的任务回避目标显著高于初二、高一及高三,自我接近目标显著低于高二;高一的任务回避目标显著低于初一、初三及高二。
  (4)对班级竞争环境的分析显示:初二学生感知到的竞争在六个年级中最低;在初中阶段,初三的竞争最强烈;在高中阶段是高二学生感知到的竞争氛围最浓厚。
  (5)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我们可以发现班级竞争环境通过自我回避目标、他人回避目标正向预测防御性期望的水平,通过他人接近目标负向预测防御性期望的水平;同时,通过自我回避目标、他人回避目标正向预测反思性水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