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媒体的去仪式化传播
【6h】

新媒体的去仪式化传播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研究源起

二、文献综述

(一)仪式视野下的传播研究

(二)仪式在传播实例中的应用

第一章 仪式视角下的传播研究

一、仪式与传播

二、相关概念辨析

(一)“传播的仪式观”

(二)“媒介事件’

(三)“仪式传播”与“媒介仪式”

三、传统媒体的仪式化传播

(一)传播行为的仪式化

(二)传播内容的仪式性

(三)媒介接触行为的仪式化

第二章 媒介视角下新媒体的去仪式化传播

一、新媒体的时间偏向

二、新媒体的空间偏向

三、个案分析——以“9·3阅兵”为例

(一)“传播的仪式观”视野下的“9·3阅兵”

(二)数字化打破时空性

第三章 内容视角下新媒体的去仪式化传播

一、超文本与碎片化

二、个案分析——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一)作为“媒介事件”的《中国好声音》

(二)微博上的《中国好声音》

(三)碎片化消灭程序性

第四章 受众视角下新媒体的去仪式化传播

一、从“虚拟偶遇”到真实互动

二、个案分析——以“春晚”为例

(一)作为“媒介仪式”的“春晚”

(二)“春晚”与观众的互动

(三)互动性消解象征意义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推动了传播的文化研究转向。“传播的仪式观”是相对于“传播的传递观”提出的,是对传播权力控制和效果研究的反叛。“仪式传播”概念是罗森布尔在继承凯瑞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仪式传播”包含但不限于以下三个方面:传播行为的仪式化、传播内容的仪式性和媒介接触行为的仪式化。
  本文认为新媒体传播是对传统媒体仪式化传播的解构,是一种去仪式化的传播。从媒介视角而言,数字化的新媒体时间是非线性的,空间是虚拟的,打破了传统媒体仪式化传播所需要的特定时空;从内容视角而言,新媒体的超文本特性让所有信息网状链接,内容变得碎片化,破坏了仪式性内容所需要的程序性;从受众视角而言,新媒体的高度互动性使受众获得了表达的自由,消解了仪式化传播所表达的象征意义。
  新媒体的去仪式化传播打破了媒介内外的界限,构建了人人可参与的“世界村”,但是不受物理时空限制的数字化信息给文化霸权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以图像为中心的多媒体信息改变了印刷时代以文字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同时,我们还要警惕“再仪式化”的趋势,让大众真正获得思想的独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