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利己”与“重公”:合作化初期国家权力介入下的贫农行为分析——基于山东省平阴县黄庄村调查
【6h】

“利己”与“重公”:合作化初期国家权力介入下的贫农行为分析——基于山东省平阴县黄庄村调查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关于农民行为的理论研究

(二)关于国家权力的理论研究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个案地区简介

(一)山东地区合作化背景介绍

(二)黄庄村村情简介

第二章 偏利己:土改后贫农的利益追逐

一、物质资料:财富积累

(一)原始资料: “贫农也能分六七亩土地”

(二)物质积累: “省下粮食买地买牛”

二、生产分配:自劳自得

(二)分配方式:“收成多少全归自己”

三、社会关系:利益算计

(二)社会关注:“自己困难哪还管别人”

四、小结

第三章 受引导:国家权力构建集体意识

一、物质资料:建立集体意识

(一)意识引导: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二)资料上交: “以后就是种公家的地了”

二、生产分配:强调责任,重视公平

(一)生产责任: “千完日工千包工”

(二)按劳分配: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三、社会关系:倡导互助,国家扶持

(二)社会关注: “要有困难找国家”

四、小结

第四章 重集体:合作化中贫农的行为转向

一、物质资料:积极上交,维护集体利益

(二)公私分明: “公家的东西不能动”

二、生产分配:履行责任,维护公平

(二)公平合理: “出多少力就分多少东西”

三、社会关系:互助互爱,关心弱势群体

(二)互助互爱:“有困难时伸把手”

四、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思考

二、国家权力与利益机制

(一)弱国家下的重私利

(二)重引导下的利益统一

(三)强权力下的利益对立

三、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一)受访者记忆的模糊

(二)口述访谈的弊端

(三)笔者自身的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建国初期,伴随着土地改革运动的结束,贫农在得到生产资料之后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随后不久,合作化运动逐步开展,这既是国家对于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也是国家在农村进行基层政权构建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对于传统的乡村治理产生巨大影响,也改变了贫农阶层的行为倾向。
  笔者通过参加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有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农民口述史调查,以山东济南的一个小村庄为例,通过单独对贫农这一独特的阶层进行归纳研究,发现土改之后,合作化运动之前,由于农村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自由,极大的促进了贫农阶层的发展。广大贫农在生存得到保障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这一阶段贫农的行为倾向是以利己为主要导向的,有时候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甚至不惜损害公共利益;合作化运动开始之后,国家权力通过互助组和农业社等组织形式进入乡村,贫农的行为随着国家控制力的逐步加强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一味的关注自身利益,公共利益成为贫农行为考量中的重要因素。最后在合作化初期完成后,贫农的行为由注重自身的利己倾向转变为互助、尽责、公私分明的重公倾向。贫农这一巨大行为选择的转变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并且通过对贫农行为的分析试图深入探讨影响贫农行为转换的内在机理。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贫农的行为主要受到利益需求和道义风险的影响,作为贫农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益,在贫农的心理和行为方面产生巨大影响,而贫农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对立和统一变化反映了贫农对于自身和集体的行为选择。在贫农行为变换这一过程中,国家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家通过利益的调节和引导来增强贫农认同感,通过利益的补偿机制以及权力的保障机制确保贫农的自身归属,贫农行为的变换同时也是国家权力与贫农行为互动的结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