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
【6h】

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白璧德及其新人文主义思想

第一节 作为美国人文主义奠基人的白璧德

一、白璧德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白璧德生平简介

三、白璧德著作简介

第二节 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

一、人文主义及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二、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对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新”的理解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入与译介

第一节 学衡派与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传入

一、《学衡》杂志的创立

二、学衡派的出现与界定

第二节 学衡派对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译介

一、学衡派知识分子对白璧德思想的译介情况

二、学衡派知识分子对白壁德思想的翻译特征

第三节 后学衡时期的白璧德新人文主义

一、《大公报·文学副刊》

二、《国风》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学衡派为代表的白璧德思想在中国的时代处境

第一节 比较中的白璧德

一、学衡派与国粹派

二、学衡派与甲寅派

三、学衡派与东方文化派

第二节 论战中的白璧德

一、学衡派与新文化派

二、学衡派与马克思主义

三、学衡派落败的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第一节 在哲学方面的影响

一、学衡派推崇伦理的道德文化观

二、学衡派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学术倾向

第二节 在文学方面的影响

一、学衡派主张积极向上、以人为中心的文学观

二、学衡派坚持文言的古典文字观

三、学衡派在中国传播了古希腊文化

四、开创了中国比较文学之先河

第三节 在史学方面的影响

一、学衡派知识分子规划了现代中国史学的教育与研究框架

二、学衡派知识分子促进了实证主义史学向新史学的转换

第四节 在教育方面的影响

一、着力提高教育的社会地位,推广教育普及优化

二、树立了理性看待和学习西方的端正态度

三、重视道德教育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之评价

第一节 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中国化

一、白璧德的中国化——白璧德之于学衡派

二、中国化了的白璧德——学衡派之于白璧德

第二节 中国化的白璧德思想处境

一、被批判的学衡派

二、被反思的学衡派

第三节 中国化的白璧德的思想价值

一、中道的价值理念

二、中西方会通的思路

三、探索了中国现代化的另一重路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著作

声明

展开▼

摘要

20世纪初,西方世界为反思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而带来的精神空虚、道德堕落等问题,兴起了一股追溯古典的新人文主义思潮。白璧德作为其中的领军人物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通过课堂这一阵地,深深的影响了一批在美留学的中国留学生。
  这批留学生以吴宓、梅光迪、胡先骗等为代表,不仅服膺白璧德的思想,更将白璧德思想作为西方文化的精髓引入到了中国。为了传播白璧德思想,他们在归国之后集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创办了《学衡》杂志,以《学衡》为阵地翻译了大量白璧德的作品,还围绕人文主义思想发表了大量文章。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封建专制走向民主共和的巨大社会变革,政治、经济、文化各个行业都百废待兴,中国未来向何处去几乎是所有有识之士都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学衡派诸君在这样一个时点将白璧德思想译介到中国,已经表达了他们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保守主义态度,而他们的这种态度通过与新文化派的激烈论争表现的更为明显。因此白璧德思想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从开始就带有较强的目的性,暗含了学衡派诸君的文化主张。
  本文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出发,以学衡派为主线,详述了《学衡》杂志创刊始末、人员流变及对白璧德思想的翻译情况,并通过文本的对比,总结了学衡派的翻译特点,指出了其在翻译的过程中对白璧德思想进行的中国式转换。这些翻译中的转换既有跨文化语境下词义对译上的困难,也有学衡派对白璧德思想的解读,这使得白璧德思想在传播之初已然发生了中国化的现象,并成为了学衡派对抗新文化运动的武器。
  由于学衡派试图通过白璧德思想来表达对于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看法以及对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建议,笔者将学衡派的思想放入到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中,横向对比了学衡派与其他保守主义流派的异同,也通过与新文化派的论战分析了当时中国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两大学派的不同文化观念。虽然从论战结果上学衡派惨败,但笔者依旧客观的分析了白璧德思想在学衡诸君的运用下对中国当时哲学、文学、史学、教育界产生的影响。
  其后经过梁实秋在台湾的传播以及上世纪80年代人们对于学衡派的反思,白璧德思想再次回到人们视野,笔者总结了学衡之后白璧德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并对白璧德与学衡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学衡派诸君为什么在众多西方思想家中选择了白璧德、学衡派又对白璧德思想做了哪些改变、被改变的白璧德思想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学衡派的白璧德思想等是否还具有价值都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