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特质抑郁的影响:反刍思维和创伤后认知改变的中介作用
【6h】

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特质抑郁的影响:反刍思维和创伤后认知改变的中介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假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儿童心理虐待和特质抑郁

2.1.1 儿童期心理虐待

2.1.2 状态抑郁和特质抑郁

2.2 反刍思维

2.2.1 反刍思维的概念及分类

2.2.2 反刍思维的测量

2.2.3 反刍思维的相关理论

2.2.4 反刍思维的产生机制

2.2.5 反刍思维的相关研究

2.2.6 反刍思维的心理治疗

2.3 创伤后认知改变

2.3.1 创伤后认知改变的概念及测量

2.4 心理虐待、反刍思维、创伤后认知改变和特质抑郁间的研究

2.4.1 心理虐待和抑郁

2.4.2 心理虐待、反刍思维和抑郁

2.4.3 心理虐待、创伤后认知改变和抑郁

2.4.4 心理虐待、反刍思维、创伤后认知改变和抑郁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

3.2.2 状态特质抑郁问卷

3.2.3 反刍思维量表

3.2.4 创伤后认知改变问卷

3.3 数据处理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心理虐待和特质抑郁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1.1 儿童期心理虐待的性别差异

4.1.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差异检验

4.1.3 特质抑郁大学生的性别差异

4.1.4 反刍思维的性别差异

4.1.5 不同心理虐待组的特质抑郁水平差异

4.1.6 创伤后认知改变的性别差异

4.2 儿童期心理虐待、反刍思维、创伤后认知改变和特质抑郁的相关分析

4.2.1 儿童期心理虐待、反刍思维、创伤后认知改变和特质抑郁的皮尔逊相关分析

4.2.2 心理虐待和特质抑郁的典型相关分析

4.3 心理虐待、创伤后认知改变、反刍思维对特质抑郁的回归分析

4.3.1 心理虐待对特质抑郁的一元回归

4.3.2 反刍思维对特质抑郁的一元回归

4.3.3 反刍思维子维度对特质抑郁的多元回归

4.3.4 创伤后认知改变对特质抑郁的一元回归

4.3.5 心理虐待、创伤后认知改变、反刍思维对特质抑郁的逐步层次回归

4.4 反刍思维和创伤后认知改变在心理虐待和特质抑郁的中介作用

4.4.1 反刍思维和创伤后认知改变在心理虐待和特质抑郁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4.4.2 反刍思维子维度在心理虐待和特质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4.5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5.1 心理虐待、反刍思维、创伤后认知改变和特质抑郁的性别差异

5.2 心理虐待、反刍思维两维度、创伤后认知改变和特质抑郁的相关

5.3 反刍思维、创伤后认知改变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特质抑郁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5.4 反刍思维两维度在心理虐待和特质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为了考察心理虐待和特质抑郁间的心理机制,丰富以往研究,从认知角度,探究两种认知方式——反刍思维和创伤后认知改变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特质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方法:使用方便取样法,随机选取哈师大学生720人,向其施测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状态特质抑郁问卷(STDEP)、反刍思维量表(RRS)和创伤后认知改变问卷(PCC),以期了解大学生的心理虐待、反刍思维、特质抑郁和创伤后认知改变的程度。回收回收有效问卷603份,有效率83.75%。收集数据后,使用SPSS20.0、Amosl7.0、Mplus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1)儿童期心理虐待和特质抑郁存在性别差异,父母对男孩的心理虐待多于女孩(p<0.001),男生特质抑郁水平高于女生(p<0.05);反刍思维和创伤后认知改变不存在性别差异。高心理虐待组儿童的特质抑郁水平强于低心理虐待组儿童的特质抑郁水平(p<0.001)。(2)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反刍思维、创伤后认知改变和特质抑郁相关极其显著(p<0.01);反刍思维与创伤后认知改变、特质抑郁相关极其显著(p<0.01);创伤后认知改变与特质抑郁相关极其显著(p<0.01)。(3)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特质抑郁的回归系数显著(β=0.440,p<0.001);反刍思维对特质抑郁的回归系数显著(β=0.212,p<0.001);创伤后认知改变对特质抑郁的回归系数显著(β=0.552,p<0.001);沉浸反刍对特质抑郁的回归系数显著(β=0.196,p<0.001);反思反刍对特质抑郁的回归系数不显著(β=0.039,p>0.05)。(4)反刍思维和创伤后认知改变均是儿童期心理虐待和特质抑郁间的中介变量,估计值分别为0.041(p<0.01)和0.208(p<0.01)。(5)反刍思维和创伤后认知改变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特质抑郁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估计值为0.030(p<0.001)(6)两维度反刍量表中,沉浸反刍的中介作用显著,估计值为0.026(p<0.05),反思反刍的中介作用不显著,估计值为0.002(p>0.05)。
  结论:(1)男生比女生遭受更多心理虐待以及更严重的特质抑郁情况;女生和男生相比,在反刍思维和经历创伤事件后个体的认知改变情况基本相同。(2)儿童期心理虐待、特质抑郁、反刍思维和创伤后认知改变四个变量间关系密切。(3)儿童期心理虐待经历、个体反刍思维水平和个体消极认知均能够预测个体成人后的抑郁水平。(4)儿童期心理虐待分别经过反刍思维、创伤后认知改变促使个体产生特质抑郁。(5)儿童期心理虐待经历通过个体的反刍行为,促使个体创伤后认知改变趋于消极,最终导致个体出现特质抑郁。(6)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是通过沉浸反刍对特质抑郁产生影响,而不是通过反思反刍起作用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