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黑龙江省G-U-S教师教育联盟运行机制研究
【6h】

黑龙江省G-U-S教师教育联盟运行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有关教师教育模式的研究

(二)有关大学、政府及中小学合作的教师教育模式的研究

(三)有关国内外教师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

(四)有关教师教育联盟的探索研究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师教育

(二)教师教育联盟

(三)G-U-S教师教育联盟

(四)运行机制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法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一)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

二、协同理论

(一)协同效应

(二)教育协同理论

第三章 教师教育联盟的功能

一、整合教师教育资源

二、提供实践教学平台

三、开展合作科学研究

(一)基础教育研究

(二)教师教育研究

四、促进校本培训开发,为基础教育服务

第四章 黑龙江省G-U-S教师教育联盟的形成

一、黑龙江省G-U-S教师教育联盟形成背景

(一)外部动因

(二)内部动因

二、黑龙江省G-U-S教师教育联盟形成目的

(一)按需培养,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

(二)协同合作,发挥教师教育联盟的地区辐射作用

(三)优化教师队伍,推进全省教师教育一体化

第五章 黑龙江省G-U-S教师教育联盟的运行机制

一、联盟构成的各方主体及职责划分

(一)黑龙江省教育厅

(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市县区教育局)

(三)教师进修学校

(四)哈尔滨师范大学

(五)中小学基础教育单位

二、G-U-S教师教育联盟的互动式运行机制

(一)人才培养机制

(二)组织运行机制

(三)互动合作机制

(四)评价反馈机制

第六章 黑龙江省G-U-S教师教育联盟存在的问题、成因及策略分析

一、存在问题分析

(一)合作中的文化冲突

(二)联盟教师角色冲突

(三)联盟资源共享程度不足

(四)联盟教师参与度低

(五)联盟制度体系有待完善

二、成因分析

(一)缺乏政府的统筹管理

(二)缺乏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三)缺乏目标兼容的激励机制

三、策略分析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积极统筹协调

(二)各方主体端正认识,增强合作意识

(三)达成各方共识,制定目标兼容的激励机制

(四)科学设计,拓展规范联盟工作内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不断提升,教育一直是国家和个人关注的焦点,这也更加凸显了教师教育的重要性。我国亟需高素质、实践性、专业化的优质教师队伍,国家的未来要靠新时代的人才来建设,优秀的人才需要教师的悉心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中提出了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为了培养精品卓越教师,黑龙江省以社会需求为发展动力,力图打破一元封闭的教师教育模式,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实现教师教育的协同创新,加快教师教育一体化步伐。2013年黑龙江省在省教育厅的牵头带领下,组建由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师范院校、中小学校组成的“黑龙江省G-U-S教师教育联盟”暨“省级教师教育实习示范基地”。
  本文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协同理论探索黑龙江省G-U-S教师教育联盟的运行机制。第一部分从我国亟需高素质的教师人才以及师范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这一背景出发,阐述了研究的目的、意义,并对以往有关教师教育模式的文献进行综述。第二部分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协同理论的分析,为教师教育联盟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保障。第三部分阐述了教师教育联盟在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开展合作以及服务基层方面的实际意义。第四部分从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两个方面分析黑龙江省G-U-S教师教育联盟形成的背景及目的。第五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通过对黑龙江省G-U-S教师教育联盟各方主体职责的划分,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师范大学、中小学之间的运行关系,形成全面的运行机制。第六部分是根据联盟的现实运行状况,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寻找解决策略,为联盟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著录项

  • 作者

    刘薇;

  •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
  • 学科 教育经济与管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凤秋;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教师;
  • 关键词

    教师队伍; 教师教育联盟; 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