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美食类电视节目中的家文化研究——以《家的味道》为例
【6h】

美食类电视节目中的家文化研究——以《家的味道》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美食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

(一)当下美食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概况

(二)当下美食类电视节目的特点

(三)当下美食类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

二、饮食文化及家的味道

(一)底蕴深厚的中国饮食文化

(二)渊源流长的“家”文化

(三)家庭餐饮的特征

(四)家文化的认同感及仪式感

三、结合节目《家的味道》谈美食类电视节目的制作

(一)节目理念

(二)节目的基本元素

(三)美食节目《家的味道》中主人公设置

(四)场景选择与设计

(五)新颖有创意的互动和体验

(六)主持风格定位

(七)播出时间与平台

四、对美食类电视节目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一)坚守文化底线、打造情感内核

(二)优化节目形式,创造独特内容

(三)拓展传播渠道,引领发展方向

(四)强化互动参与,增强受众黏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导演阐述

附录B:分镜头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期刊

展开▼

摘要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国土面积广袤,气候类型多样,不同的地貌、迥异的风土人情造就了多种多样的饮食与烹饪方式。在中国,不同风味的菜肴形成了知名的川、鲁、粤、苏、浙、闽、湘、徽八大菜系,中餐的烹饪也囊括了烧、炸、烤、烩、蒸、煮、腌等各种方式,这些都展现出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因为饮食文化丰富多彩,而美食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长久以来我国各级电视媒体都把“食”作为一个重要的节目制作切入点,饮食节目精彩纷呈。
  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当下美食类电视节目竞争激烈的现实情况,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对从央视到地方再到门户网站的美食类电视节目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梳理其发展脉络、总结其发展特征。事实上,我国电视荧屏上的美食节目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变迁——从最初的生活服务类节目,到名噪一时的美食纪录片节目,再到当下异常火爆的真人秀类节目,各级电视台在长期的探索中都打造出特色鲜明的品牌美食节目,为传播饮食文化、服务观众生活、带动饮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方面,我国当下的饮食类电视节目具有节目数量众多、地域特色鲜明、经济效应显著等特点;另一方面,在详细的对比研究中发现,目前我国饮食类电视节目的发展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因竞争激烈、制作粗劣,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过份依赖明星带动节目收视率,娱乐化倾向过于明显;三是重形式而轻情感,节目普遍缺失家的味道。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家庭文化也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家吃饭”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游子心中,“家”或许只是一年或几年才能回去的地方,但家的味道——尤其是那种妈妈的味道,却是可以常常带在身边。而事实上,家的味道在美食节目中可以通过媒介展现出来,传播一种家庭文化,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现代社会,人们已不单一局限于要吃饱喝足,而更多的是要求吃得有精神层次、吃得健康营养、吃得具有情感意义,这就成为回家吃饭最关键和有意义的地方。本文在深刻剖析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及“家”文化的基础上,探讨家庭餐饮的特征,重点说明“家”的味道对于饮食的意义,以及家文化下的美食情感传递。
  本研究将目光聚焦于如何在饮食类电视节目中传递出浓浓的家的味道,以及节目如何进行制作与推广、如何提高受众的接受度。结合节目的制作实践,本文认为:电视栏目制作要想传递出“家的味道”,在场景选择上就必须摆脱以往美食节目中的演播室模式、街访模式或户外真人秀模式,而应选择最贴近生活和寻常百姓家的居家厨房作为制作美食的主要场所,在主持人和嘉宾的自然互动中,把美食的制作方法和“家”的感觉传递给受众。在人物设置上,节目应选择普通家庭中的人物,在这种居家的氛围中突出食物烹饪中凝结的家人的爱与关怀。笔者创作拍摄的美食节目《家的味道》形式新颖,立意深刻,在手把手传授厨艺之余,还能让观众体验到不同家庭的不同美食;而互动环节的设置更是加强了制作美食的互动性和体验感,使节目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进而提升美食类生活服务节目的传播价值。
  本文在借鉴该领域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以“家”为主的美食节目的拍摄实践,对我国美食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进行理性审视。本研究认为,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形势下,电视节目尤其是创作路径相对固定的美食类电视节目想要突出重围、赢得受众,必须从多方面进行创新与开拓。一是要始终坚持美食节目的文化底线,不浮于色香味的表面功夫,而是深挖厚重的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将饮食文化与地域文化相关联,并将“家”的概念深刻地植入节目的情感内核中去,赋予美食丰富的精神、情感内涵。二是要不断创新节目形式,努力创造独家内容,走出一味模仿和复制的“怪圈”,探索出适合本频道特色、符合本地域实际情况的节目拍摄模式。三是要直面全媒体发展的媒介新形式,开拓传媒视野,积极拥抱新媒体,拓展美食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渠道,为美食节目在网络空间谋得生存空间。四是要强化互动意识,充分发挥美食节目灵活、亲民的特点,在节目中置入更多的互动元素,引入观众的参与环节,将节目办开、办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