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耕文明裂变下的乡土叙事——贾平凹小说论
【6h】

农耕文明裂变下的乡土叙事——贾平凹小说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农耕文明的演变与文学观照

第一节中国现代农村的历史变革

第二节现代文学对农耕文明的审视

第三节农耕文明剧变中的贾平凹小说

第二章贾平凹乡土叙事历程的几个阶段

第一节改革先声的喜悦和自信——从《小月前本》到《腊月·正月》

第二节准确剖析时代心理的《浮躁》

第三节无根的迷茫——从《废都》到《土门》

第四节农耕文明的最终溃败——从《高老庄》到《秦腔》

第五节《高兴》:“人”的改革和救赎

第三章 贾平凹的乡土叙事艺术

第一节审美理想镜照下的写实与写虚

第二节现代化视野下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第三节剖析时代心理的史诗与反史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作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崛起的新时期作家,贾平凹的创作和研究贯穿至今,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时代大潮冲洗下的历史印痕。在当代众多乡土作家中,贾平凹几乎是惟一的一个始终紧贴着乡土变迁,关注当代中国农村现实的著名作家。无处不在的现代性乡愁和无往不遇的沧桑感是贾平凹乡土小说的主色调,然而自然的法则和时代的潮流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挡得住的,在这样一个现代文明恍若以摧枯拉朽之势粗暴拔起中国农耕绵延千年的根脉时,那些所有因此盘结而生的血缘、亲情、土地、道德、秩序、宗法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村的“被现代化”几成没有出路的“绝境”。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贾平凹的乡土叙事或可看作“绝境”下写就的一部部“向死而生”的时代记录。 从“国家·社会·历史”的维度观照,贾平凹以他不同时代的作品,见证了新时期中国农村变革的沧海桑田,见证了现实社会的更迭变迁,见证了民族精神的动荡起伏。贾平凹的这种文学观照,既不完全相同于五四后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启蒙叙事,也不同于沈从文等田园牧歌式的想像。贾平凹的乡土叙事蕴涵着深厚的民族精神滋养和他个人极具才情的表达,不仅刻画了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农民的精神形象,而且在关于当代人的生存、家园,命运等命题的探询上,颇具现代性。某种意义上,贾平凹小说传递的和作者本人所历经的生活、思想上的变迁就是整个传统中国走向现代化一部心灵史。 鲁迅说:“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本文试图以农耕文明裂变下的乡土叙事这个角度,来解读贾平凹近30年长篇小说创作,触摸其作品背后贾平凹对于乡村、城市,传统、现代两个对立命题的认识、内在精神变迁和纾解于作家笔端的文学抒写,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和关照。第一章农耕文明的演变与文学观照,通过回顾近现代中国农村的历史变革、现代文学对农耕文明的审视来解读面对新时期农耕文明剧变中的贾平凹小说,以时代变革和现代乡土叙事的谱系来解读贾平凹小说创作承接传统的合理性;第二章贾平凹乡土叙事历程中的几个阶段,以贾平凹乡土叙事中几个阶段的重要作品作为论述的核心,梳理作者其间的喜悦、凝重、惶恐、绝望,直至豁然开朗的《高兴》,把握作者的精神线索及其由而导致的叙事变化;第三章贾平凹乡土叙事艺术,则从贾平凹内在审美气质和文学追求的角度上分析贾平凹小说创作中一方面是原生态的现实生,活再现,一方面又具有多重的意象,即写实与写虚辩证结合,包容丰富多义的张力,其外在表现为古朴和魔幻交织,而内里却是传统和现代思维碰撞、吸收融合的结果。进而概括出贾平凹在处理乡土叙事时所呈现的“心迹”而非“史诗”的特点,而一份长达三十年的心迹,在澄清历史风云和岁月涤荡下,更像是一部被分解成诸多组成部分而整体恢弘的当代中国乡土叙事史诗。站在三十年的历史高点回望,现代化和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而贾平凹所做的这种文学标志、陈述虽然并不能拯救、挽留什么,也不能发生什么时效,然而其最大的意义也许就在于避免遗忘,为中国传统文明的弘扬发展和现代精神的修正、重构保存一个文学徽记,提供一种历史性思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