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附录“新词新义”研究
【6h】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附录“新词新义”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1.1.1 题目由来

1.1.2 研究意义

1.1.3 语料来源

第二节 研究现状

1.2.1 新词新语界定

1.2.2 新词新语来源研究

1.2.3 新词新语规范研究

1.2.4 新词新语词典编纂及规范词典对新词新语的处理原则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的操作步骤

第二章 附录中新词新义的分类描写及分析

第一节 从词义角度对新词新义进行分类描写及分析

2.1.1 从词义角度对新词新义进行分类

2.1.2 从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心理因素等角度对以上分类进行分析

第二节 从造词法和构词法的角度分析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及特点

2.2.1 从造词法角度分析附录中新词语产生的途径

2.2.2 从构词法的角度分析附录中新词语的特点

第三节 新义的产生与认知隐喻

2.3.1 新义的结构描写

2.3.2 新义与认知隐喻

第四节 从标记理论看新词新义

2.4.1 标记理论概说

2.4.2 标记理论与词汇的下位分化

2.4.3 标记理论与新词语的语音结构特点

第三章 附录中的词语录入五版《现汉》的情况及释义对比

第一节《现汉》收词的原则

第二节 附录中的新词新义在五版《现汉》中的收录情况分类

3.2.1 被五版淘汰的新词新义及其被淘汰的原因

3.2.2 在收入五版《现汉》时经过调整的新词新义及其调整的原因

3.2.3 原文收入五版《现汉》的新词新义的收录原因分析

第三节 规范性词典对新词新语的态度及收录原则

3.3.1 规范词典对新词新语的态度

3.3.2 规范词典收录新词新语的原则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新词新义是折射现实生活的镜子,是新思想、新事物、新概念在语言中的反映。因此对其语义分布、产生途径、结构特点等的分析可以反映出语言系统的发展状况,进而折射出社会交际中的现实和需求。《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公认的现代汉语工具书中最具权威性的词典,具有较强的规范性、理论性、时代性。本文通过《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附录“新词新义”(以下简称“附录”)与第五版《现汉》的对比,对规范词典收录新词新语的态度和原则进行了探讨。
   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绪论”首先说明了本文的选题缘起,缘起部分包括三个方面:一,题目由来,在尽量全面地了解分析语言学界对新词新语的研究状况的基础上,寻找可研究的点;二,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三,交代语料的来源。其次综述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新词新语界定、来源及词典编纂、规范词典收录等的研究现状。最后概括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操作步骤。
   第二章从语义的分布、造词法和构词法、标记理论等角度对新词新义加以描写和分析,并结合认知隐喻机制对新义的产生原因和特点进行探讨。首先,我们按照词义归属的社会领域将《附录》中新词新义分为十个自然语义的聚合,即经济、科技信息、描写表述、文体及传媒、社会生活、政策法律、气候环境、医疗卫生、交通、教育等十个类,并对其分布做了量的统计和较为详细的说明。其次我们通过从造词法角度进行分析,得出新词语产生的途径有新造词语、方言词、外来词、缩略词等。然后从构词法的角度对新词语进行了分析,得出其结构特征,即在音节形式结构上以双音节为主流,在语素组合的结构形式上,以复合词,特别是复合词中的限定式为主流。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出通过隐喻产生的新义具有抽象性和系统性。之后,我们还结合标记理论的相关理论原则,对新词新语中的词汇下位分化现象作了分析,对新词新义的语义发展规律进行了论述;对新词语发展的双音节化趋势进行了论证。
   第三章对《附录》中的新词新义在第五版《现汉》中的收录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比较和分类分析。我们分在五版修订时遭到淘汰的、在进入五版时词条或释义有所调整的、原文收入五版的三种类型对《附录》中新词新义的收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现汉》收词的原则和新词新语规范的原则等分别解释了其被淘汰、调整、收录的原因,最后从中归纳出规范词典对于新词新语的收录要持有积极而谨慎的态度。首先要遵循《现汉》收词的总的原则,要收“普通的词”,即通用度高的词。其次还要遵循几个下位原则:竞争性原则、稳定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此外,还要遵守一些特有的细则:稳定的原则、通用度高的原则和具有生命力的原则。
   第四章作为结语,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概括。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