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欧美电子游戏中的中国形象研究——以几款21世纪欧美即时战略游戏为例
【6h】

欧美电子游戏中的中国形象研究——以几款21世纪欧美即时战略游戏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电子游戏研究

(二)形象学研究

(三)中国形象研究

三、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欧美即时战略游戏案例及其中的中国元素

第一节 研究案例的选择

一、即时战略游戏的定义

二、“欧美”区域的限定

三、研究案例的选择

第二节 几款即时战略游戏的剧情模式

一、《命令与征服:将军》的剧情模式

二、《帝国时代3:亚洲王朝》的剧情模式

三、《战争游戏:红龙》的剧情模式

四、《钢铁雄心4》的剧情模式

第三节 即时战略游戏案例中的中国元素

一 、《命令与征服:将军》的中国元素

二、 《帝国时代3:亚洲王朝》的中国元素

三 、《战争游戏:红龙》中的中国元素

四 、《钢铁雄心4》中的中国元素

第二章 欧美电子游戏塑造的中国幻象

第一节 对中国政治与中国军事的想象

一、中国的政权形态

二、中国的领土范围

三、中国军队

第二节 对中国经济与中国文化的想象

一、 中国经济状况

二、中国文化特质

第三节 对“中国崛起”与中外关系演变的想象

一、中国对欧美的态度与中西互动

二、中国的对外扩张

三、假如中国占领西方国家

第三章 欧美电子游戏中国形象塑造的实质和影响

第一节 欧美电子游戏体现的欧美自我身份认同

一、 意识形态认同

二、殖民历史认同

三、 种族身份认同

第二节 欧美电子游戏的后殖民主义倾向

一、西方中心主义视域下的角色设定

二、游戏流通参与文化帝国主义渗透

第三节 欧美电子游戏中国形象塑造对中国的影响

一、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收窄中国玩家的国家身份认同

二、妖魔化当代中国,展现对中国的傲慢态度

三、规训中国的文化产业,干扰中国的自我形象塑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声明

展开▼

摘要

电子游戏是一种文化商品,自20世纪50年代起发展迅速。在21世纪,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迅速普及,电子游戏逐渐成为了一种面向大众的新兴娱乐方式,并被誉为“第九艺术”。即时战略游戏是电子游戏中颇受欢迎的一种形式,其母题为战争,游戏主题为世界范围内的国家、文明或阵营以战争的形式相互对抗。由于营销手段的成功、游戏设定的多样性和游戏叙事的丰满,欧美各国所制作并生产的即时战略游戏受到世界各地玩家的普遍欢迎。 作为欧美文化圈重要的“他者”和世界格局内的新兴力量,中国多次以游戏阵营或游戏叙事背景的形式出现在游戏当中。这使得近年来电子游戏作品中对中国形象的表现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然而,游戏作品对中国的描写中也掺杂了大量欧美文化圈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甚至反华、辱华内容。本文以欧美即时战略游戏中的中国元素为切入点,选择《命令与征服:将军》、《帝国时代3:亚洲王朝》、《战争游戏:红龙》和《钢铁雄心4》四款游戏作为研究案例,结合为数众多的涉及中国元素的欧美游戏作品,尝试分析欧美电子游戏对中国的设定,并结合实证,确认欧美电子游戏中的中国形象及其体现的后殖民主义倾向,以及它们对中国玩家造成的影响。本文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欧美即时战略游戏中的中国元素综述”,该章节为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地域加以限定,并基于这一限定,选取研究案例并论述它们的共同点,展示这四款研究案例的剧情模式和中国元素。在对它们的分析中,出现了大量相同或相近的与中国有关的论述焦点,本文对它们予以收集整理。 第二部分探讨“欧美电子游戏塑造的中国幻象”,在第一章已整理完毕的研究案例中共同的中国元素的基础上,从游戏中探讨的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中国崛起”等方面的问题,基于欧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对中国的想象与态度展开论述,并以研究案例之外的大量其他类型的电子游戏作为旁证,分析欧美游戏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以及欧美对这一“中国幻象”的态度。 第三部分分析“欧美电子游戏中国形象塑造的实质和影响”,本章以前两章中已论述的游戏中对中国的他者塑造为基础,并部分结合游戏中对其他文化的他者塑造,分析欧美电子游戏所体现的自我身份认同和欧美文化的后殖民主义倾向,并特别论述了中国形象塑造在“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展现对中国的傲慢态度”和“干扰中国自我形象塑造”三方面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本文认为,欧美社会在电子游戏中基于意识形态幻象和欧美对中国的社会总体想象物塑造中国形象,这导致了中国形象在欧美电子游戏中的异化。对此,本文提出,应当在改变对电子游戏的态度的基础上,对游戏内容作出严格监管并学习西方游戏作品的叙事模式,将它们运用于中国自己的文化创作中,对西方在游戏创作中对中国的傲慢态度予以反击。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媒形式,电子游戏的国家形象建构将为比较文学形象学和西方后殖民主义批评带来大量新的实证,同时它也将在文学与计算机、大众传媒和政治等学科的关联上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路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