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UGT1A1*28及*6基因多态性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不良反应及近期疗效关系研究
【6h】

UGT1A1*28及*6基因多态性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不良反应及近期疗效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1.2 病例排除标准

1.3 临床病例资料

1.4 UGT1A1*28/*6基因检测

1.5 不良反应及化疗疗效评估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研究结果

2.1 患者临床资料

2.2 UGT1A1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

2.3 临床因素与伊立替康不良反应

2.4 化疗不良反应与UGT1A1*28/*6基因多态性间相关性

2.5 UGT1A1*28/*6基因多态性与近期疗效的相关性

3.讨论

3.1 UGT1A1*28/*6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

3.3 UGT1A1*28/*6基因多态性与腹泻的关系

3.4 患者临床特征与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关系

3.5 UGT1A1*28/*6基因多态性与近期疗效的关系

3.7小结与展望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研究进展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在结直肠癌等多种实体瘤的治疗中广泛应用,但其关键代谢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活性易受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可能导致化疗时的不良反应及化疗疗效出现较大个体差异。因此本研究旨在讨论UGT1A1*28、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非肝转移患者接受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近期疗效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曾接受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液,进行UGT1A1*28及UGT1A1*6基因多态性的检测。记录患者每个化疗周期出现的血液学与胃肠道不良反应,每2~4个化疗周期评估化疗近期疗效。
  结果:
  本研究共入组76例病例,男性49例,女性27例;接受FOLFIRI方案的患者有55例,接受伊立替康+雷替曲塞方案的患者有2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41例,结直肠癌非肝转移患者35例,年龄为16~79岁,中位年龄53岁。
  1.UGT1A1*28基因
  UGT1A1*28野生型(TA6/6)占84.21%(64例),杂合突变型(TA6/7)占14.47%(11例),纯合突变型(TA7/7)占1.32%(1例)。结直肠癌患者是否存在肝转移及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DCR、Ⅲ-Ⅳ度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Ⅲ-Ⅳ度腹泻无统计学关联。
  2.UGT1A1*6基因
  UGT1A1*6野生型(G/G)占86.84%(66例),杂合突变型(G/A)占11.84%(9例),纯合突变型(A/A)占1.32%(1例)。UGT1A1*6突变型患者Ⅲ-Ⅳ度腹泻发生的概率高于野生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OR=15.032),且患者是否存在肝转移并未影响腹泻的发生。UGT1A1*6突变型患者发生腹泻的风险为野生型的15.032倍。结直肠癌是否存在肝转移及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DCR、Ⅲ-Ⅳ度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无统计学关联。
  3.UGT1A1*28及*6双基因型
  根据突变位点数得出:UGT1A1*28及*6双野生型(DW)占72.36%(55例),单突变型(SV)占26.32%(20例),双突变型(DV)占1.32%(1例)。结直肠癌患者是否存在肝转移及UGT1A1双基因型与DCR、Ⅲ-Ⅳ度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Ⅲ-Ⅳ度腹泻无统计学关联。
  结论:
  1.本研究UGT1A1*28野生型最多,杂合突变型次之,纯合突变型最少。UGT1A1*6基因中,野生型最多,杂合突变型次之,纯合突变型最少。综合UGT1A1*28及*6位点,双野生型最多,单突变型次之,双突变型最少。
  2.UGT1A1*6突变型患者发生Ⅲ-Ⅳ度腹泻的风险较野生型高,且患者是否存在肝转移并未影响腹泻的发生。
  3.结直肠癌是否存在肝转移及UGT1A1*28、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近期疗效无统计学关联。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