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DHS、PFNA、InterTan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6h】

DHS、PFNA、InterTan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内固定材料

1.3 治疗方法

1.4 疗效评价

结果

2.1 参与者基线资料比较

2.2 术中指标比较

2.3 术后指标比较

2.4 三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

2.5 三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

典型病例

讨论

1、股骨粗隆部的解剖特点

2、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特点及损伤机制

3、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保守治疗

4、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

5、三种内固定方法疗效的分析

6、三种内固定方法并发症的比较及预防

7、三种内固定方式围手术期注意事项

8、术后功能锻炼

9、骨质疏松骨折特点及治疗

10、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预防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概述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股骨粗隆间骨折又名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低能量损伤。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人均寿命的延长,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亦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在快速进入长时间的老龄化时期。预计202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3亿人;2033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4亿人;最终于2053年左右达到21世纪的最高值,约4.82亿人。老年人由于视觉、听觉以及运动功能的下降,全身各个系统的综合反应能力降低,发生外伤的概率也明显增高。股骨粗隆间以松质骨为主,骨质疏松使骨小梁微结构破坏,轻微暴力即可造成骨折。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因医疗水平及经济条件限制,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常常采用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对患者创伤小,近期风险低,医疗费用少。但是保守治疗需要患者长期卧床,易发生因长期卧床造成的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严重并发症。
  随着内固定材料及手术方法的改进,围手术期诊治水平及手术安全性显著的提高,手术治疗适应症也相当扩大,现多主张对有条件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使患者术后早期下床,减少因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因此,探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应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中心应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DHS组40例,PFNA组60例,InterTan组20例。通过病历资料、门诊复查、电话网络等方式随访,记录每例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中术后并发症等。
  结果: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比较,InterTan组、PFNA组优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与PFN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方面比较,InterTan组优于PFNA组、DHS组,PFNA组又优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InterTan组、PFNA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FNA、InterTan相比DHS系统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InterTan系统相比PFNA系统,骨折复位固定及稳定性更好,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更短,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优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