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述要与《临证指南医案》脏腑辨证用药的相关性研究
【6h】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述要与《临证指南医案》脏腑辨证用药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一、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形成及研究现状

二、理论探讨——“以脾为本 五脏相关”

1、脾系统的理论框架

2、历代医家论脾胃

3、脾胃病概述

4、"以脾为本 五脏相关"学说相关内容梳理

5、理论内涵探讨

三、临床运用——“从脾论治 五脏相关”

1、重症肌无力——脾胃虚损,五脏相关

2、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病实脾 五脏相关

3、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调补脾胃 五脏相关

四、《临证指南医案》脏腑辨证用药的相关性研究

1、《临证指南医案》的现代研究概况

2、叶天士脾胃论概述

3、《临证指南医案》脏腑辨证用药规律的相关性研究

3.1病案选取标准

3.2数据管理

3.3《临证指南医案》中脏腑相关医案的整理(1713例)

3.4脾胃病从脾胃相关论治

3.5其它病种从脾胃论治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五脏相关学说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以中医五行学说与脏腑学说相结合、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相关联系现象并用以指导临床诊疗的理论学说。邓铁涛教授认为心、肝、脾、肺、肾五脏与其相应的六腑、四肢、皮肤、筋、脉、肉、五官七窍等组织器官构成了人体五大脏腑系统。在生理条件下,脏腑系统内部、脏腑系统与脏腑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自然界、社会之间,存在着横向、纵向和交叉的多维联系,相互促进与制约,以发挥不同的功能,协调机体的正常活动;在病理条件下,五脏系统又相互影响。 脾为中医五脏之一,与胃、肠、口、肉等共同构成了人体的脾脏系统,执中央运四旁,脾与它脏的关系是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医脾胃学说即以脾脏为中心,从生理和病理两方面论述脾、胃与其它脏腑、脾胃与人体器官组织、脾胃与外界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中医脾胃学说源于《内经》、《难经》,发展于汉唐,成熟于会元,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先秦时期,《内经》对脾、胃的形态、部位、特性、功能进行了详细记载。东汉张仲景明确提出“肝病实脾”观点,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会元时期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强调“调脾胃以安五脏”,脾胃学说正式创立。明清时期,王纶提出“脾阴说”;薛己首倡“脾统血”理论;李中梓提出“脾为后天之本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