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现象的理论解释——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视角
【6h】

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现象的理论解释——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贸易理论的简要回顾

1.2 问题的提出: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现象

1.3 本文的内容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2.1 理论模型诞生之前的经验研究

2.1.1 出口企业的基本特征

2.1.2 企业生产率与出口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自选择效应”与“干中学效”

2.1.3 贸易的“再分配效益”

2.1.4 经验研究的方法论

2.2 理论模型的诞生与相应的经验研究

2.2.1 Melitz(2003);Melitz and Ottaviano(2008)

2.2.2 Bernard et al.(2003)

2.2.3 Jean(2002);Asplund and Nocke(2006)

2.2.4 相应的经验研究

2.3 理论模型的拓展与相应的经验研究

2.3.1 非对称国家情形下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

2.3.2 异质性企业与对外直接投资(FDI)

2.3.3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与H-O理论、新贸易理论的综合

2.3.4 “新新经济地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的结合

2.3.5 贸易流量分析:引力模型与贸易的“二元边际”

2.3.6 生产多种产品的异质性企业及其对产品范围的选择

2.3.7 动态的异质性企业模型

2.3.8 内生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

2.3.9 异质性企业与内生经济增长

2.3.10 异质性企业与产业变革

2.3.11 异质性企业与贸易的政治经济学

2.3.12 引入产品质量差异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

2.3.13 引入市场营销成本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

2.3.14 引入信贷约束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

2.3.15 引入中间产品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

2.3.16 贸易自由化对企业自主创新及行业生产率的影响

2.3.17 贸易自由化与贸易政策的福利效应

2.3.18 贸易开放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2.4 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2.4.1 综述性文献

2.4.2 企业的国际化路径

2.4.3 经验研究

2.5 现有文献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的理论解释

3.1 模型1:异质性企业与“行业内生产率悖论”现象

3.1.1 封闭经济

3.1.2 开放经济

3.1.3 开放经济的比较静态分析

3.1.4 模型1的拓展

3.2 模型2:异质性企业、产品质量差异与“生产率悖论”现象

3.2.1 封闭经济

3.2.2 开放经济

3.3 模型3:“生产率悖论”现象的跨行业比较

3.3.1 封闭经济

3.3.2 开放经济

3.4 模型4:异质性企业、“行业内生产率悖论”与内生经济增长

3.4.1 消费者的偏好与需求函数

3.4.2 企业的进退决策与生产技术

3.4.3 开放经济的瞬时一般均衡

3.4.4 开放经济的动态一般均衡轨迹

3.4.5 模型的稳态

3.4.6 比较动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验研究

4.1 对“生产率悖论”现象的检验

4.1.1 经验假说

4.1.2 计量模型的设定与变量的选取

4.1.3 对全样本的检验

4.1.4 分出口密集度检验

4.1.5 分企业所有制形式检验

4.1.6 分地区检验

4.2 对理论模型主要结论的检验

4.2.1 经验假说

4.2.2 计量模型

4.2.3 回归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21世纪初诞生的新新贸易推论(new new trade theory)以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决策作为微观基础,解释了此前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的贸易现象,特别是企业层面的贸易现象。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hetrogeneous-firm trade theory)是新新贸易理论的一个分支。该理论在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的基础上引入了企业在生产率方面的异质性及其进入行业的沉没成本(sunk entry cost),试图解释在同一个行业内,不同生产率的企业在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时的不同选择(包括进出行业的决策、产量和价格的决策以及销售市场的决策等),并分析了贸易开放和贸易自由化对一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规模、行业平均生产率和总体福利水平的影响。
  以Melitz(2003)和Bernard et al.(2003)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主流观点认为:相对于非出口企业而言,一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更高。主流的理论模型通常假设企业所面临的出口市场的进入成本高于国内市场的进入成本,因此只有生产率足够高的企业才会从事出口,因为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支付高额的进入成本,并实现盈利。
  然而,在针对中国企业层面的经验研究中,许多学者指出:中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现象,即同一行业内,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反而高于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这与上述的主流结论正好相反。为此,本文试图从市场进入成本的角度,通过理论建模为“生产率悖论”现象提供一定的经济解释。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是导论。该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问题的提出)以及本文的内容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该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和研究主题,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领域的理论建模文献和经验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本文的文献综述涵盖了该领域2008年以来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介绍。
  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建模部分。笔者构建了四个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来解释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现象。这四个模型可以视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拓展,其核心假设均为国内市场的进入成本高于出口市场的进入成本。本文理论建模的主要结论归纳为命题3.1-命题3.20(见命题与假说目录)。
  第四章是本文的经验研究。笔者采用《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报告——投资环境调查》(The World Bank's Enterprise Surveys: Investment Climate Survey)所提供的2004年截面数据,对来自中国大陆23个省、4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共120个城市的12400家样本企业进行了经验研究,不仅对“生产率悖论”现象进行了检验,还为本文第三章的理论模型的主要结论提供了经验支持。
  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语。在这章中,笔者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是本文的不足以及笔者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本文通过理论建模和经验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为:以高出口密集度为特点的加工贸易企业,特别是中国沿海地区的私营加工贸易企业,存在着显著的“生产率悖论”问题。而地方保护所造成的国内市场分割,导致了国内市场的进入成本高于出口市场的进入成本,可以解释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现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