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南地区村落分布特征与自然宜居性评价研究
【6h】

西南地区村落分布特征与自然宜居性评价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2.2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研究方法

1.4.2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西南地区概况

2.1 位置与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环境概况

2.2 人口与经济发展

2.2.1人口概况

2.2.2 经济发展概况

3 研究区村落分布特征

3.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1数据来源与处理

3.1.2研究方法

3.2地形因子离散趋势及分布特征

3.2.1 离散趋势

3.2.2各地形因子分布特征

3.3 地形影响下的村落分布特征

3.4地形因子与村落分布格局的关系

3.4.1村落分布的优势地形位

3.4.2村落分布的有序度

3.5 村落空间分布格局

4 研究区人居环境自然宜居性评价

4.1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4.1.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人居环境自然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4.1.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 模型构建与应用

4.2.1地形起伏度模型构建

4.2.2温湿指数模型构建

4.2.3水文指数模型构建

4.2.4地被指数模型构建

4.2.5人居环境指数模型构建

4.3 人居环境自然宜居性评价结果分析

4.3.1 自然宜居性单因子分析

4.3.2 人居环境自然宜居性综合分析

4.4.1人居环境自然宜居性的空间差异

4.4.2 村落分布与自然宜居性的匹配关系

4.4.3 村落优化建议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村落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与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适应相互作用而作出的选择。在特殊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的驱使下,西南地区村落分布呈现特有的分布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人居观念也不断更新,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对当前村民居住环境质量、结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和谐、安全的宜居环境,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进行自然宜居性评价,优化村落布局,有利于保护人类生存空间,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实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证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西南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软件,从研究区DEM提取高程、坡度、坡向、地表粗糙度、剖面曲率、平面曲率6个地形因子,将6个地形因子进行分级,分析地形因子与村落分布的关系;运用核密度分析法探究村落空间分布格局;构建地形起伏度、温湿指数、水文指数、地被指数模型,从地形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和地被条件评价研究区各单因子的自然宜居性,最后根据人居环境指数模型,对西南地区自然宜居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1)村落分布特征上,500~1000m和1500~2000m高程地区、坡度0~5°和5~15°地区、东及偏东坡向地区、地表粗糙度1~1.1的地区、0~5°剖面曲率地区、0~10°平面曲率地区,为研究区村落分布的优势地形位。村落斑块数量和村落分布的有序程度随着研究区内的高程、坡度、坡向、地表粗糙度、剖面曲率、平面曲率的升高或增加而呈现出降低的趋势。 (2)村落空间分布格局上,总体呈现出东部和中部密集,南部、西部和西北部相对稀疏的特点,村落密集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及盆周丘陵低山区,而山区、高原区又呈现大范围稀疏,小范围集中的特点。 (3)单因子自然宜居性评价结果显示,地形起伏度最低值为-0.120,最大值为1.670,空间上低值集中在东部,高值集中在中部和西北部;温湿指数在12~76之间,高值区集中在东部和南部以及东南;水文指数在0.062~0.913之间,低值区集中在西北部高原山地区和东南部云贵高原区,高值区集中在东部及南部、东南部边缘地区,东部四川盆地地区少部分低值零星点状分布;NDVI值在-0.120~0.873之间,高值区集中在东部、西南部,低值中心集中在西北部,中部低值零星分布;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所占面积分别为272776km2、508896km2、305256km2、9138km2、10905km2、19870km2。被指数值在-0.041~0.655之间,低值区集中在西北部,高值区集中在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山地区,以及南部、东南部的边缘地区,整体分布现状为高低值相间分布。 (4)自然宜居性空间差异明显,人居环境指数在14~62之间,空间上人居环境指数低值区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川西高原及周边山地地区,高值区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山地地区、西南部及云贵高原周边区域和长江流域,中西部高低值相间分布。 (5)自然宜居性分为高度宜居、比较宜居、一般宜居、临界宜居和不宜居5个等级,所占面积分别为122369.26km2、319925.22km2、351992.80km2、186400.89km2、146827.58km2,所占研究区比例分别为10.85%、28.37%、31.22%、16.53%、13.02%,研究区以比较宜居区和一般宜居区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9.60%,不宜居和临界宜居区占研究区的29.55%,说明研究区有相当一部分区域不宜居人类生产居住。 (6)村落分布与自然宜居性空间匹配关系显示,在高度宜居、比较宜居、一般宜居、临界宜居和不宜居区,村落斑块数量个数分别为1676、3189、2693、1075、725,所占数量比例分别为17.91%、34.08%、28.78%、11.49%、7.75%,村落斑块面积分别为73.05km2、137.88km2、132.86km2、53.39km2、31.79km2,所占比例分别为17.03%、32.14%、30.97%、12.45%、7.41%。研究区村落分布以比较宜居区和一般宜居区为主,其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村落分布在临界宜居区和不宜居区,占研究区村落斑块数量的19.24%。 (7)基于地形因子与村落分布的关系,结合自然宜居性评价结果,从生态建设、生态移民、经济发展、提升自然宜居性质量四个方面对研究区村落分布提出优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