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电动自行车交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6h】

电动自行车交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2国外电动自行车的发展情况

1.2.1日本电动自行车的发展现状

1.2.2欧盟电动自行车的发展现状

1.2.3美国电动自行车的发展现状

1.3我国电动自行车发展现状

1.4我国电动自行车迅速发展的原因

1.4.1人民生活水平是电动自行车发展的决定因素

1.4.2公共交通的费用和发达程度直接影响电动自行车的发展

1.4.3约束摩托车发展的管理政策,为电动自行车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1.4.4城市框架的拉大和市民出行距离增加影响电动自行车的发展

1.5我国电动自行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6研究内容

第二章电动自行车交通研究的基础理论

2.1电动自行车工作原理及分类

2.2电动自行车的基本性能及特点

2.2.1电动自行车的基本性能

2.2.2电动自行车的主要特点

2.3电动自行车交通特征

2.3.1电动自行车交通的基本特征

2.3.2电动自行车交通流的基本特征

2.3.3城市电动自行车交通的时空特征

2.4交通流干扰分析

2.4.1电动自行车、机动车运行分析

2.4.2对机动车的干扰分析

2.4.3对普通自行车的干扰分析

2.5骑车人的交通心理

第三章电动自行车安全特性分析

3.1电动自行车行驶稳定性分析

3.1.1行驶受力分析

3.1.2电动自行车转向稳定性分析

3.2电动自行车碰撞特性分析

3.2.1电动自行车与汽车碰撞事故类型

3.2.2电动自行车与汽车碰撞运动学特性分析

3.2.3电动自行车与汽车碰撞事故严重性分析

3.2.4电动自行车与行人碰撞特性分析

3.3电动自行车碰撞事故中人员伤害分析

3.4电动自行车人机工程分析

3.4.1电动自行车的构成与骑车人的关系

3.4.2人体因素

第四章我国法律法规对电动自行车的相关规定

4.1《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配套法规的规定

4.1.1电动自行车定性规定

4.1.2电动自行车通行规定

4.1.3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处理规定

4.2各地地方法规的规定

4.2.1电动自行车的运行情况

4.2.2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处理规定

第五章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现状及原因分析

5.1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现状

5.2原因分析

5.2.1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多发原因分析

5.2.2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处理困难原因分析

第六章电动自行车交通对策研究

6.1积极借鉴国外实施的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

6.2规范电动自行车行业

6.3交通管理部门要根据法律法规严格管理

6.4对电动自行车应实行牌证管理制度

6.5对电动自行车应实行准驾制度

6.6对电动自行车应实行强制保险制度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动自行车交通得到我国普通工薪阶层的青睐,电动自行车产业飞速发展,产量和保有量均急剧增加。同时,电动自行车交通的快速发展也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致使不少大中城市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因此,加强对电动自行车交通问题的研究,对于政府决策管理者客观对待电动自行车交通的现状和未来,促进电动自行车交通的合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客观分析了我国电动自行车交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电动自行车的交通特征和对交通流的干扰。电动自行车交通具有灵活、方便、节能、不污染环境、经济耐用等优点,但由于电动自行车的二轮简单结构,而且骑行者没有防护设施,使得自行车在安全性、舒适性、稳定性方而比较差。混合交通中电动自行车所占比例越高,对机动车流和非机动车流干扰就越大。该论文从力学角度研究了电动自行车的行驶稳定性、碰撞特性和人机工程特性。速度越大电动自行车运行稳定性越差,速度和质量是导致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增大的主要因素。论文总结分析了我国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对电动自行车的规定,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现状。《道路交通安全法》将电动自行车定性为非机动车,应遵守法律法规对非机动车的通行规范和交通事故处理规定,但在我国部分大中城市以存在安全隐患为由限制或完全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电动自行车的发展方向引人深思。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迅猛上升,电动自行车质量不高、运行安全性能差、驾驶人安全意识差是导致事故多发的原因,而保险制度的不健全是导致部分事故处理困难的主要原因。 论文将力学和法律知识结合起来对电动自行车交通进行分析,科学分析了电动自行车的安全特性和法律对电动自行车规定的不足以及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不能完全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而是要针对目前电动自行车交通现状出台相应管理措施,规范电动自行车行业,严格依法管理,实行牌证管理、准驾制度和强制保险制度等,对促进电动自行车交通的合理、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